【手记】跑电影节是个体力活

我看到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买下了戛纳场刊的第一期封面,《三打白骨精》更是把封面、封底都买下了,但不是所有东西用钱砸就能砸出一个“艳阳天”。

2014年2月15日,在德国柏林,影片《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手持奖杯。当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各奖项揭晓。由中国导演刁亦男执导的《白日焰火》获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新华社/法新/图)

我看到姜文的新片《一步之遥》买下了戛纳场刊的第一期封面,《三打白骨精》更是把封面、封底都买下了,但不是所有东西用钱砸就能砸出一个“艳阳天”。

“知道”(微信号:nz_zhidao)带你跟随南周记者跑跑电影节现场。

“跑电影节是个体力活。”

说这句话的时候,想必很多看客会首先把我“啐”一口,说啥呢?吹吹蔚蓝海岸的海风,闻闻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香,还有一次免费的国际旅行!去之前,我也这么想。

2014年,我跑了三大国际电影节中的两个,2月的柏林电影节,5月的戛纳电影节。去了才知道,报道电影节其实就像一场战役。而这场战役早在电影节开幕前一个月就得打响。

一般而言,电影节会在开幕前一个月公布入围各类竞赛单元的竞赛影片名单,我会首先把这些入围影片全部检索一遍。每年参展电影节的影片成百上千部,把优秀的影片都报道一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没有取舍,会很容易被影片牵着走,最后自己纠结,稿件也成不了形。所以,我会按照散点和整点对参展影片进行关注。

整点就是入围影片呈现的整体趋势。2014年的柏林电影节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十部入围影片中有三部都是中国独立导演的作品,另有十部华语影片在电影节其它单元亮相,中国影片,尤其是艺术电影如此大规模地在国际舞台亮相,实在不多见。我很快确立了我的报道方向之一:以柏林电影节为眼,观察中国艺术电影发展近三十年来的变化。这个话题有点大,需要找到具体而微的例子落地,否则会流于空泛。

那些名导演名片的故事

我再次浏览了一遍入围的华语影片,其中一部电影吸引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