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复生或死亡?

凶猛的城市化与商业化似乎不再能容纳这个古老的行业。渔民、住户,和怀旧的年轻人猛然意识到,被视作灵魂的历史与文化内核正在被抽离。是复生,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责任编辑:冯翔

在都市包围下的沙坡尾满是渔船。从6月10日以后这种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陈朝远/图)

凶猛的城市化与商业化似乎不再能容纳这个古老的行业。渔民、住户,和怀旧的年轻人猛然意识到,被视作灵魂的历史与文化内核正在被抽离。

是复生,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沙坡尾的渔民眼里,世界除了海,就是山。

他们管“上岸”叫“上山”。出海的日子里,从广阔的海面远远望去,陆地就像是隆起的小山包。渔民靠海吃饭,自称“讨海人”,岸上居民便成了“山顶人”。

这里曾是全厦门最繁华的渔港,也被视作渔业文化与疍民文化的重要历史现场,连接着郑成功、陈嘉庚、鲁迅……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但和大多数以传统捕捞为支撑的渔港一样,沙坡尾没能逃脱衰落的魔咒。

仍有一百多艘小木船常年停泊在避风坞,尽管它们中的大多数因年久失修,已失去了航海的功能。退了休的老渔民或因留恋,或为生计,以各自的方式留在了这个避风坞。

而在2015年5月,沙坡尾掀起了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山运动”。全部渔民被当地要求在一个月内开走或交出渔船。接踵而至的将是大规模的清淤和街面改造工程。至6月12日,避风坞已然空空荡荡。海风一贯而过,不再能带起渔船摇曳。

沙坡尾走到了自己渔业历史的尽头。凶猛的城市化与商业化似乎不再能容纳这个古老的行业。渔民、住户和怀旧的年轻人猛然意识到,被视作灵魂的历史与文化内核正在被抽离。

是复生,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退渔

沙坡尾是“藏”在厦门这座城市里的。

从大学路一家食杂店旁两人宽的小道进入,拐个小弯,便能一头撞进近2000平方米的开阔港湾。白鹭盘旋,沿街的老旧房屋一幢挨着一幢,楼高不超过三层。约200户的六百余人在附近居住,市井的气息依然浓郁。一百多艘渔船密密麻麻排列在堤边,起航,收工,海腥味触手可拾。

即使只从公交站牌上看,沙坡尾也处于现代文明的包夹之中,岌岌可危——抵达这里的两个公交站,分别是厦门大学和“中华儿女美术馆”。十几条线路上的公交车在身边奔流不息,沙坡尾独自寂寞。

两座300米高的双子塔——世贸海峡大厦,像两把利刃在它的东南侧拔起。附近用旧厂房改造的沙坡尾艺术西区,正在竭力打造厦门“首个年轻文化艺术区”。最近的两三年时间,长不过700米的弧形堤岸上,已经开起了7家咖啡店、4家餐饮、2家酒吧。

看着这一切,76岁的黄朝乞没有说话。

讨海人见过的风浪太多了。从1978年开始,他就住在沙坡尾的一艘渔船上。这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室,他的土地。直到退渔的最后一天,他仍然住在船上。大船被拖走了,他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