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医学之本”竟成“科室之末”“没人干、没人会、没学生学”

出于“病理界的自我保护”,医生的报告越来越谨慎,常常是“高度怀疑”“可能是A或者是B”“不排除C”这样的描述。到最后还是病人倒霉。

责任编辑:蒋昕捷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邵启月 杨凯奇

病理医生每天要这样看上百张片子,腰椎病、视力下降、慢性神经损害等在每个高年资医生身上几乎都能找到。 (CFP/图)

据统计,全国有执照的病理医生仅九千余人,按照每100张病床配备1名-2名病理科医师计算,缺口高达4万-9万人。

出于“病理界的自我保护”,医生的报告越来越谨慎,常常是“高度怀疑”“可能是A或者是B”“不排除C”这样的描述。到最后还是病人倒霉。

被“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称为“医学之本”的病理科,在中国正沦为不受重视的“辅助科室”。打开各大医院官网的科室概览,大多数没设病理科,有的话也是忝陪末座。

2015年6月初,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一名进修医生给院长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了他陪同学母亲到该院看病的种种遭遇。这个求医过程也被业内人士看做病理科困境的缩影。

患者因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先后在当地县医院及市医院住院诊治17天,做了4次胃镜检查。临床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由于胃镜活检困难,无法确诊,建议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活检困难,建议会诊。”由于基层医院缺乏病理检测能力和手段,这种转诊十分常见。

患者到了湘雅二院这样的三甲医院,主诊医生在没有病理确诊的情况下认为,基本确定是十二指肠恶性病变,不用等病理报告,必须立刻做肿块肠段切除。

患者决定等待病理结果,几天后结果显示是“非霍其金淋巴瘤”(一种血液病,以化疗为主,不用手术)。于是进修医生给院长写了信并提出建议。湘雅二院的党委为此发出倡议,认为“这是一剂难得的清醒剂”。

比起病理诊断不受重视,更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组长孙保存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预测:“五年之内,中国病理医生就会面临更大的人才危机。”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全国有执照的病理医生仅有9000余人,按照每100张病床配备1名-2名病理科医师计算,缺口高达4万-9万人。

名词解释

病理诊断:对手术切下或尸体解剖取下的肿瘤标本,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诊断疾病。

中国特色的病理会诊

大批患者和家属从三四线城市赶到大城市来,手上握着“建议上级医院会诊”的报告和病理切片,堵在三甲医院病理科门口,等待着生和死的答案。病理诊断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判决书,因为临床上,约80%的病理诊断是肿瘤病理。

尽管影像学和各种检查技术飞速发展,但“病理诊断仍然是肿瘤各种检查方法中最可靠的金标准,也是疾病的最终诊断”。孙保存说。

孙保存所在的天津肿瘤医院,拥有着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肿瘤组织标本库,肿瘤样本高达45000份。但和国内大部分医院一样,这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困境。

2015年6月的一天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