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长改革 等待兵的逆袭

“对热爱部队且素质过硬的基层士兵而言,大家盼望有一条职业化、可供一直走下去的路。”

责任编辑:姚忆江

25年兵龄,22年班长,在推进士官制度改革的舆论场中,第二炮兵某部“兵王”王忠心成了媒体关注的军士长。 (CFP/图)

士官在国际上通常称军士,在我国就是志愿兵役制士兵,是介于义务兵和军官的一个群体。

从2014年以来,解放军在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广州军区开展试点,在建制旅(团)、营、连分别设立了士官长,这些士官长负责部队日常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工作。

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士官长改革,作为军人职业化的重要一步,其意义不言而喻。

眼下,我军士官长制度改革的帷幕一角已被拉开。这场向士兵要战斗力的“建军大业”,何时平稳落地,是许多士官最关切的问题。

“对热爱部队且素质过硬的基层士兵而言,大家盼望有一条职业化、可供一直走下去的路。”

看着最后一个同年入伍的老战友渐行渐远,消失在营房大门外,李立偷偷抹了把眼角。2014年末的那天天气阴沉,小雨簌簌。

3,5,8,12,16,这些数字就好像灰姑娘舞会上的12点钟声,钟声一响,战友们戴着大红花,伴着锣鼓和鞭炮声,就走了。

1998年末,20岁的李立离开广东四会的老家,来到隐匿于某繁华都市一片居民住宅背后的军营。16年倏忽而过,比他老的兵走了,和他同期的战友走了,连比他年轻的“新兵蛋子”也走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一个老班长,即使肩章上金灿灿的两道拐暗示着自己比别人多扎根军营几年,但那并没有多少说服力。按照以往的规定,作战营里是没有高级士官编制的。16年,就走到头了。他留不住战友,还得赶紧找个理由说服自己留下。谁知他真的赶上了时候。

“兵涯”的成功逆袭

李立所在的某集团军属于首批试点单位。2014年年末,解放军逐渐开始在沈阳、北京、广州等军区的一些部队试点士官长制度,探索在建制旅(团)、营、连设立士官长,负责部队日常军事训练、管理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作为旅里为数不多军龄超过16年的老“兵头”,他被选为唯一一名旅士官长,排名仅次于旅司令部副参谋长。

在旅司令部,李立第一次拥有了一间十几平方的独立办公室,门上挂着的“旅士官长”铭牌尤其醒目。隔着一米多宽的走廊,对面是同样大小的副参谋长办公室。

从一个管二三十号人的老班长,到负责全旅士兵的日常管理,李立在“兵涯”的暮年成功逆袭。

2015年3月15日,全军首批士官长上岗。李立所在旅在连、营、团、旅四个层级共编设了13名士官长的岗位。这13人在经过20项考核后,从89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生于1978年的李立,和电视剧《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生活在同一时代,命运也有些类似。

故事中的许三多比李立小一岁,19岁参军,入伍满两年后正好赶上1999年国家修订兵役法——服满两年期限的义务兵如果不退伍,即转为士官。现实中也赶上这次改革的李立,在入伍第三年升为一级士官(相当于现在的下士,3-5年),并成为该旅的一名班长。

李立无疑是幸运的,入伍16年,先后赶上1999年、2009年两次军队士官制度改革,现在又“撞上”士官长制度试点。

而他身边,大多数战友没能等到这一天。

黄的一位战友入伍八年(中士),来自湖北农村,自身军事素质很好,当时晋升上士完全没问题。可就在那一年,他的老父不幸去世,家中剩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无人照料。而部队规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