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拐妇女的买家把牢底坐穿

搭救小A立了功的党支部书记说:“她如果早告诉我她的身世,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说啥也不能让她在这儿受这么大的委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呀!”

2015年5月13日,放学时,郜艳敏护送孩子们回家。 (CFP/图)

搭救被拐女研究生立了功的党支部书记说:“她如果早告诉我她的身世,她共产党员的身份,我说啥也不能让她在这儿受这么大的委屈,国家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呀!”如果小A不是研究生与共产党员,最好结局恐怕就是像郜艳敏一样。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在妇女拐卖问题上的暗黑现实。

被拐卖到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下岸村的郜艳敏,又一次成为舆论热点。只不过上一次(2006年)她是“嫁给大山的女人”、“最美乡村女教师”,是诸如此类的狗血煽情建构出来的圣女形象。而这一次则激发了大家对拐卖人口问题的沉痛关切与理性思考。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上升。

郜艳敏再次火了之后,有不少记者去下岸村采访。一些村民对到来的记者充满敌意。有村民责备郜艳敏的高调揭了村子买媳妇的伤疤,败坏了村子的名声。他们还把村里男人说不上媳妇归咎于她。他们质问记者:村里还有60多个光棍,你们给办办?

提个尖锐的问题吧:这个下岸村有几个人是无辜的?

2015年7月30日,河北曲阳县委宣传部发布一份签名信。信中郜艳敏明称:“想要平静的生活,希望家人不受到伤害。”有许多小清新跳出来,称要尊重郜艳敏的“自愿选择”,不要再给她“二次伤害”。仿佛郜艳敏成为中国千千万万被拐卖妇女的代言人,仿佛郜艳敏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被拐卖妇女的主流选择,仿佛郜艳敏的“自愿选择”,可以凌驾于法律与普遍正义之上。

同济女研究生案折射的暗黑

先从另一个著名案件讲起吧。1988年9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沉重的思考——对11位女研究生被骗案的追踪采访》,轰动全国。其中最有名的是同济大学女研究生小A的故事。这年2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