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要自强,也要开放

在中国,粮食问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出于提高农民收入等考量,中国过去采取了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与进口关税配额制度,从政治逻辑看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目前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形势之下,有从粮食安全的视角加以检讨的必要。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曾莉蓉 袁玥

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市场 (曹一/图)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不能全指望国际市场。为了中国粮食安全,一是要有底线思维,二是要有市场思维。后者不仅仅指利用国际市场,从国外进口粮食,还包括: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令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利用宝贵的时间窗口,加紧农地确权,加快土地流传,提升中国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

第一部分:粮食安全一般理论

市场与治理的视角

联合国粮农组织是“粮食安全”概念的发明者,前后定义了三次。1974年,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

1983年,粮农组织第一次修正粮食安全概念,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是粮农组织第二次修正粮食安全概念。

折中粮农组织的三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适的粮食安全定义:(1)确保任何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其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并且(2)保证任何没有自食其力能力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个定义的两个构成部分,分别缩小了1983年定义与1974年定义的外延,但保留了原有定义的基本内涵。

首先,可以从比粮食供给安全更高的视角来理解这个定义。

基于这个视角,上述定义的(1)是说:对有工作能力、能自食其力的人来说,粮食安全是一种能力。这些人占一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对这些人来说,只要劳动力价格超过养活劳动力的粮食之价格,即工资超过糊口成本,粮食安全问题就已被置换为就业问题。可以用失业率与恩格尔系数来定量地度量粮食安全水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越低,即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及粮食安全水平也就越高,同时也越有能力积累更多的储蓄与投资,应付失业等风险,确保失业时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与粮食安全水平。

对一个农村人来说,如果他去做装潢工或快递小哥能月入过万,远远超过务农的收入,那么他务工之下的恩格尔系数就要远远低于务农,他种粮自给自足反而削弱了自己的粮食安全水平。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有着更高的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理论上它的粮食安全水平也就可能更高。饥荒可能会发生在非洲,但不会发生在美日。

(2)是说:对由于先天后天原因失去工作能力、不能自食其力的人来说,粮食安全是社会或政府提供的救济或救济型福利。这样的人在任何社会占比都极低。一个国家只要有基本的市场经济与公共治理秩序,其余有工作能力、能自食其力的人不至于掏不起养活这些人的粮食救济款。只有在权利匮乏与治理溃败的失败国家,这些人才有粮食安全问题。

综上,从市场系统与治理系统的高阶视角来看,粮食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而是扩展成了权利与市场秩序扩展的问题及法治与公共治理能力提升的问题,这是粮食安全问题的治本之道。对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