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大潮,年轻法官如何考虑去留

与其纠结于去留和预测需要时间检验的司改效果,不如花心思在法院里成长,成长后的年轻法律人,去或留,迟早都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曾莉蓉 袁玥

与其纠结于去留和预测需要时间检验的司改效果,不如花心思在法院里成长,成长后的年轻法律人,去或留,迟早都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

新一轮的司改热潮之前,法官离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法官另栖新枝的新闻,或是法官因履行职责而被追究责任的事件断续见诸报端网络,已经令不少法官心旌摇荡。在新的司法改革方案下能不能进入法官员额,待遇会否实实在在得到提升等问题更是法官们,尤其是刚刚进入法院的年轻人决定去留时需考虑的问题。

人各有志,走或不走都是人生个体选择,无可厚非。一则法治理想抱负之外,人生另有旨趣。二则职业回报也是养家糊口的考量因素。这两个原因根本无需掩饰,历史、别国以及身边人的经验并不鲜见。法学大哲拉德布鲁赫那句“很多诗人是法学院逃逸的学生”的名言声犹在耳;歌德、卡夫卡、泰戈尔、舒曼的名字如雷贯耳。人们也总是能找到离开法院或法律行当的朋友,在其他领域取得事业成功的例子。

至于法官薪酬待遇这块,别国法官“用脚投票”,或是抵制薪酬过低的做法也并不少见。1981年,苏丹总统曾收到近三百位法官的辞呈,辞职理由全是薪酬过低。业界或坊间曾流传的,只有资质平庸之人和富二代才会愿意选择法官职业的段子,海外早有相似言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