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条现代化地下管廊的20年试验史 “有经验,也有教训”

1994年底,上海张杨路共同沟建成。对于目前的全国建设大热潮,这条地下管廊无疑提供了积淀二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足以成为其他城市建设地下管廊的镜鉴。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地下管廊集纳了诸多管线,避免了“拉链路”等城市病。 (东方IC/图)

1994年底,上海张杨路共同沟建成。对于目前的全国建设大热潮,这条地下管廊无疑提供了积淀二十余年的经验和教训,足以成为其他城市建设地下管廊的镜鉴。

2015年,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参与主审《2015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未来三年,住建部所确定的10个试点城市需要遵守这份规范,建设389公里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地下管廊”)。

“新的规范确定了燃气管线入廊的标准,之前规范标准并不建议。”束昱介绍。

64岁的束昱不禁想起21年前,自己参与设计的第一条地下管廊:上海张杨路共同沟。共同沟即目前大热的地下管廊。早在设计之初,张杨路共同沟就确定了燃气管道入廊,设置了一系列防火防灾措施,这也成了新技术规范的重要参考。

事实上,作为我国第一条现代化的城市地下管廊,张杨路共同沟之于后来乃至未来的相关工程,影响不仅体现在设计上,也有维护运营方面的借鉴意义。

“有经验,也有教训。”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院给排水环境工程设计研究一院院长朱浩川感慨。

东渡取经

1994年,浦东新区组织了11人技术考察团赴日考察,目的是学习地下管廊建设。

地下管廊将电力、通信、给水、燃气、供热等管线集纳在廊体内,方便进行管理和维护,减少马路因抢修直埋管线而“开膛破肚”,又被称为“共同沟”。

在浦东新区的规划中,管线综合要集约和渠化被提出,张杨路更被定义为“未来的南京路”,将是“具有21世纪国际水准的商业街”。地下管廊十分符合新区规划的要求。

在1990年代初,对人们来说,“共同沟”是个陌生的名词&m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