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降温费,是福利,还是权利高温津贴的低温模式

文件里有,电视上有,但现实中不一定有,这是高温津贴。明知单位没有发这笔其实金额很少的福利,不少劳动者还是选择沉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冷水冲凉,是高温作业下不少工人能想到而又消费得起的解暑方式。 (CFP/图)

文件里有,电视上有,但现实中不一定有,这是高温津贴。

明知单位没有发这笔其实金额很少的福利,不少劳动者还是选择沉默。

一个单位能否全面落实高温津贴制度,体现的是对劳动者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秩序的尊重。

立秋十九天了,2015年的高温津贴仍未等到。这是不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切身体会。

另有外卖业一线送餐者表示,虽然听说过“高温津贴”这个词,但从未享受过,更不知道该如何向本单位申领。也有工人担心,因为跟单位提高温津贴会被开除。

每年酷暑时,高温津贴总是引发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

2015年7月2日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强调高温津贴发放的必要性。

热闹过后,归于平静,没有给职工发放高温津贴的单位,仍是一副不闻不问的态度。

“我能领,我怎么不知道?”

2015年8月14日,广州最高气温达到36℃,南方周末随机采访了几位在高温下进行室外工作的人员,广州天河区中山大道上一名外卖运送人员反问南方周末:“什么高温津贴,怎么没听过?”他说自己在某家饭店工作三个月了,主要负责送外卖,每月十日发工资,但从来没听说过高温津贴,不是南方周末提及他还不知道这回事儿。最后,他告诉南方周末:“既然这样,哪怕高温津贴到年底和奖金一块发,也行。”

高温津贴又称防暑降温费,体现了国家对在酷暑中工作的劳动者的体恤和关怀。1960年,国家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在技术、保健和组织三个方面规定了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在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露天作业的基本要求,包括热源处理、通风情况、饮料供应、休息制度等方面。受当时产业结构影响,该办法并未覆盖到第三产业,也没有提出以高温津贴的形式补贴户外工作者的办法。

2007年6月,卫生部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高温条件下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

到2012年6月,国家安监总局等四部门出台《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高温津贴发放做出了进一步细化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1960年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