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阅兵】朱军:那些乐谱 有一半还是在我眼前

“每一个连线,每一个符点,每一个音符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责任编辑:姚忆江 苏永通 李梁 曹海东 冯翔 吕宗恕 聂寒非 李楠 冯飞 向阳 袁蕾 李晓婷 刘小磊

 

朱军(左)与戴向东在部队合影,朱军拿的是单簧管。 (戴向东供图/图)

朱军、郑冰、戴向东:三个从兰州军区选拔的文艺兵加入了1984年站在天安门前的那支军乐队。

“每一个连线,每一个符点,每一个音符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 朱军

1984年,“大阅兵”这个词语在淡出25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国人的视野中。

这次阅兵有军乐演奏。一支由1200多人组成的“解放军联合军乐队”,在当年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军乐团”世界纪录。它既是那次阅兵的全程伴奏者,也是受阅部队和游行人群每一步伐的直接目击者。

乐队中,挤着三个二十出头的文艺兵,一个打鼓,一个吹圆号,一个吹单簧管。三个人都是从甘肃应调而来,瘦削单纯的小伙子。这次阅兵,从不同方向重塑了他们的人生气质。

“现在闭上眼睛,那些乐谱有一半还是在我眼前,每一个连线,每一个符点,每一个音符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三个兵之一,如今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朱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只要能去北京,演奏什么都行”

1984年春节过后,兰州军区五十多位军乐手被选拔进入兰州军区军乐团。他们在甘肃省兰州市华林山革命烈士陵园旁的一个处所,接受阅兵训练。准备6月底赴北京,加入由各军区抽调人员组成的“解放军联合军乐队”。

为了确认当年整个军区有多少战友一起参加阅兵,如今的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文化馆创作室主任郑冰特地翻出了当年的合影,把人头挨着数过去,一个也不愿落下:一共进京70人——包括55位实际演奏人员、预备队员、管理员、炊事班和医生。

在兰州军区,懂点军乐的人几乎都被选拔了一遍。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军乐团刚开始跟外国军乐团广泛接触,熟练掌握管乐和乐曲编配的人才并不多。如今的总参下属某文工团作曲家戴向东回忆,被选入兰州军区军乐团的五十多人中,甚至有几个人对军乐还是“一张白纸”。

在戴向东眼里,从小在部队文工团长大的朱军,“帅气,见多识广,在舞台上是‘万金油’,一台节目他可以占半台&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