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鸦片战争的幽灵仍在中西之间游荡

卡梅伦访华时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插曲:当时正好与一战纪念日相近,按照英国的战争纪念传统,访华团成员都佩戴了罂粟花胸针。不料,一位接待人员却认为此举会唤起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痛苦记忆以及不敬,在舆论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责任编辑:刘小磊

《鸦片战争》[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新星出版社,2015 (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2010年11月9日,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携四位内阁大臣以及约50位英国工商界精英来到北京。卡梅伦此行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此次中国之行显然是中英两国之间举行商贸谈判的一次好机会,而两国商贸代表也确实在此期间签订了总额数十亿英镑的订单;另一方面,身为刚上任的政府领导,卡梅伦显然知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提升的影响力以及保持中英之间外交渠道畅通的重要性。

在《鸦片战争》一书作者、英国历史学家蓝诗玲眼中,卡梅伦此行与1789年马戛尔尼访华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历史映照:前者代表着传统西方强国在“中国崛起”背景下与这个东方大国的外交的本质:利欲熏心而又小心翼翼,表面的热忱暗藏了私底下的提防;而后者则以英使的“被羞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