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会不会比大逃亡的结局更好一点”

2015年10月12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安格斯·迪顿,理由是表彰他在消费、贫困以及福利方面的卓越贡献。

责任编辑:顾策 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朱丽惠

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Angrus Deaton)。 (CFP/图)

编者按:2015年10月12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安格斯·迪顿,理由是表彰他在消费、贫困以及福利方面的卓越贡献。

迪顿1945年10月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0年代初,迪顿赴美,此后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任教至今。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迪顿也许有些陌生。迪顿是谁?为何能独享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学术贡献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意义?南方周末本期特刊发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书的原标题叫《大逃亡》,来源于一部著名的电影《逃离索比堡》,迪顿可能觉得这个故事就像人类从集中营里走出来,有的人能走出来,有的人就死在那里,作者在思考人类的未来会不会比大逃亡的结局更好一点。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不平等的起源,作者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后果,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有的人就跑到了前面,有人落后。分化有好处,可以模仿和竞争;也有坏处,就是跑到前面的既得利益者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会采取一些手段阻碍后面的人。

2015年10月12日晚上7点,安格斯·迪顿获得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消息公布后,崔传刚正开车堵在北京的晚高峰中,他接到一些微信和电话,手快的媒体记者们已经通过搜索,知道了这位诺奖得主居然有一本已出版的中文著作《逃离不平等》,译者是崔传刚,现任搜狐高级主编。

两年前的冬天,崔传刚利用儿子晚上入睡后的时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