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大会来了中国新面孔 “这是最美好的掘金时刻”

借助生物制药的技术革命,中国或将打破没有创新药的魔咒。大批的海外华人制药精英正回到中国创业、大量优惠的政府政策支持、众多投资资本的追逐,中国新药研发正迎来新的高峰期。

责任编辑:吕明合 助理编辑 刘文慧 实习生 邵启月

 

2015年新的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被视为推动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重大助力。 (东方IC/图)

借助生物制药的技术革命,中国或将打破没有创新药的魔咒。大批的海外华人制药精英正回到中国创业、大量优惠的政府政策支持、众多投资资本的追逐,中国新药研发正迎来新的高峰期。

沉寂多年后,中国人或将打破没有创新药的魔咒。

两周之前,DIA(The Drug Information Association)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第一届药物研究创新会议。与以往不同,10月12日举行的这次会议,首度将主题定在了药物研究创新。

作为非营利性的全球医药专业机构,DIA年会素有行业风向标之称,这是它进入中国以来,首度将药物创新的主题会议放在中国。“中国新药研发正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跨国公司纷纷在华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国内也出现了很多以创新为主的本土企业。”DIA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董海军博士在开幕式上说。

与以往跨国外企的老面孔相比,此次创新药大会,来了许多中国新面孔。

信达生物制药公司(下称“信达”)的创始人俞德超,是其中一位。会议开幕当天,他的公司,刚刚和美国礼来公司达成了三个肿瘤免疫药物的全球开发合作协议,里程碑付款(Milestone Payment)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这三个药物都是信达自主研发的PD-1单抗,被视为最有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抗体之一。

张连山所在的本土企业恒瑞医药,同样是大会追捧的宠儿。一个多月前,他们刚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PD-1抗体项目,有偿许可给美国Incyte公司。按照协议,如果该药品最终上市并达到销售目标,恒瑞将获得最高8亿美元的收益。

大批的海外华人制药精英正在回流,重新回到中国创业。这些企业的开创者,有着近乎相同的履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作为精英先后赴海外求学工作,进入世界顶尖药企担任要职,英文流利,精通欧美文化,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和国际标准流程,又极具领导力——在新的环境和生物浪潮的激励下,回到中国,掘金中国巨大的医药市场。

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已上市的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在遍布长三角的科技园区,这些新创生物药企业或外包服务企业正迅速崛起。

他们研发的生物药,多针对中国多发的糖尿病、乙肝到各类癌症。仅做单抗药物的全国就有一百多家制药企业,每个大品种原研生物药的背后也都有超过10家企业在做生物类似药。

“这是百年不遇的好机会。”曾在美国的CRO公司工作七年,今年刚刚回国创业的Charles Huang说。他的目标,同样是新药,一种&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