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巡视员建言民生实事 让民生的“蛋糕”切得更大一些

办民生实事应该体现出“让民作主”,而不是由政府“当家作主”或“替民操心”;要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詹丹晴

 办民生实事应该体现出“让民作主”,而不是由政府“当家作主”或“替民操心”;要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

避免“一阵风”和“运动式”的民生建设,防止一些“民生工程”成为劳民伤财的“伤民工程”“民怨工程”。

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如何才能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这就是必须“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需要把财政“蛋糕”大比例地切向民生实事,“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民生问题无小事

近年来,在各地及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最多的是“改善民生”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善民生”也作出了工作部署。

十年前,老百姓曾经用顺口溜诉说民生问题:“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没房没车谁跟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死不起,火化下葬一万几。”这首顺口溜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民生的艰难,民情的苦涩,民意的怨愤。每一句都是一道党和政府的考试必答题。

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把为民、富民、惠民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加大了财政资金对“民生工程”、“安心工程”的投入力度。全市用于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的财政投入,每年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