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是一个大的历史现象” 丁玲身上的“五四”、延安、“新时期”

丁玲晚年的知音、诗人牛汉说:“老太太是一个大的历史现象,她一直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五四’以来历史的残酷性、复杂性都可以在她的经历中得到印证。”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晓婷 实习生 陈梦帆 严鼎

延安时期,丁玲曾是毛泽东最为赏识的作家。图为1955年,周恩来和丁玲交谈。1957年,丁玲被划为右派分子。她的一些“历史问题”,直到逝世前一年多,1984年,才得以平反。 (CFP/图)

丁玲晚年的知音、诗人牛汉说:“老太太是一个大的历史现象,她一直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五四’以来历史的残酷性、复杂性都可以在她的经历中得到印证。”

2015年7月,李向东、王增如著《丁玲传》上下两册出版。上册粉色封面,年轻的丁玲托腮,亮晶晶的眼睛望向画外。下册淡绿封面,老年丁玲满脸皱纹,墨镜后的眼睛依然微笑。

她曾被称为“凤姐”“丁大妈”“红衣主教”,位列“四条棍子”之一。1986年2月,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丁玲说:“你们大家高兴吧,我肯定能成佛。”这不是丁玲第一次以佛自况。1942年,总结自己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变化,她说:“像唐三藏站在到达天界的河边看自己的躯壳顺水流去”,“一种幡然而悟,憬然而惧的感觉”。

新近出版的《丁玲传》记述了丁玲一生的几蒸几焙,引发知识界的持续热读。作者王增如是丁玲最后一任秘书,她与丁玲相处四年,印证了瞿秋白早年对丁玲的评价“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也敬畏叠印在丁玲身上的历史厚度。在《“新时期”的文艺与政治——重读晚年丁玲》一文中,王中忱以丁玲自己的话作为题记:“有些人是天生的革命家,有些人是飞跃的革命家,一下子就从落后到前进了,有些人不犯错误,这些幸运儿常常是被人羡慕着的。但我总还是愿意用两条腿一步一步走过来……”

王中忱和丁玲相识于1970年代末。“文革”过后,现代文学掀起“翻案风”,“文革”中不能读的作家重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当时的东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王中忱受老师蒋锡金点拨:丁玲是需要重新讨论的。王中忱从整理丁玲作品目录开始对她的研究。有一次,他在图书馆查到丁玲写的一篇评论文章,评胡也频小说。王中忱把这篇文章抄录下来,寄给丁玲。接到此信,刚从“下放”的山西农村回到北京的丁玲异常兴奋。她亲笔回信说,这篇文章让她想起很多往事。

1981年,王中忱因编《茅盾全集》进京,住在茅盾故居,丁玲特意登门看望——既是看人,也是看房子。茅盾曾是丁玲在上海大学的老师。1984年,丁玲“民办公助”办《中国》杂志,把王中忱招进编辑部。在《中国》的几年,是王中忱和一班年轻编辑的快乐时光。这本由老作家发起创办的杂志,并不排斥年轻作家和新锐作品。北岛、舒婷、杨炼、多多、王小妮、格非、徐星、残雪、韩东、西川、北村、翟永明、欧阳江河、芒克、崔卫平、于坚都曾在上面发表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