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1972:告别昨日德国

慕尼黑奥运会主体育场背后的几座小山是二战后的城市残骸,

其中还掩埋着九千多位空袭丧生者的尸体 HultonArchive/图


 

慕尼黑奥运会的传世设计,是代表各运动项目的象形符号,俗称“火柴人”。艾希尔设计的这些小人儿增加到了九百多种,其中许多标志,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仍然大量使用。比如学校、机场、办公楼里,小人儿在逃离火场;街边果皮箱上,小人儿把纸屑扔进该扔的地方…… 本报资料图片

 

    U3路地铁的北终点站,奥林匹克中心。出了车站往南走,是奥林匹克公园,往北就是奥运村。“村口”墙上的指示牌已经有些褪色,黯淡的红黄蓝,标示出不同区域的楼门号和当年所住代表队的国别。以色列代表队的驻地在蓝区,康纳利道31号。
    高高架起的热力管道也涂成红黄蓝三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