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铿:蓝光发展公益“心”路

全国政协委员、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

明星捧场、赈灾晚会,都比不过持续25 年累计捐赠逾2 亿元善款、3年百座爱心书屋和长期乡村教师培训等一系列公益实际行动来得实惠。这是作为民营企业的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秉持的公益思路。

2015 年12 月9 日,历时两年建设,蓝光发展向2013年雅安芦山4·20地震捐款2000万元灾后重建项目蓝光·芦山思延中学、蓝光·凤禾中心校顺利落成。“蓝光发展始终奉行‘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公益理念。简单说来,就是用心做公益,为此我们在公益项目上坚持亲力亲为,用心做实事的工作风格,把每一分善款用好,用到位。”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在两所学校落成仪式上讲道。

全国政协委员、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蓝光思延中学揭幕典礼上发表讲话

确实,民营企业在任何领域都无法和国有企业比拼财大气粗。据蓝光发展品牌管理部相关人员透露,在这次学校揭幕前,也曾有人提议借助明星的力量,扩大传播效果,但都被杨铿及其团队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我们不具备娱乐传播基因。”杨铿说,“严谨、低调、务实,才是我们一贯的作风。”

如同蓝光发展的企业形象,作为新晋上市的西南地区最大房地产企业,年初启动战略转型双轮驱动计划,刚刚在3D 生物打印领域又做出全球首创3D 生物血管打印机,提前一年半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但它们却很少参加企业宣传活动一样,严谨、低调、务实的思想同样贯穿于公益事业始终。

“我认同多样的慈善形式,它们自身没有好坏之分,却都有一片善心。甚至我也不反对所谓高调的慈善理论,因为加强推广,发挥媒体效应、明星效应所具有的更强号召力,能够激发、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慈善事业,扩大慈善效果和影响力。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乃至世界依然还有众多慈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才能推动发展,慈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杨铿在接受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他的慈善观,“包括给予慈善企业一定的社会回报或商业回报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慈善事业需要资金,需要企业经营利润的支撑。我认为这一切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都应该被理解和接受。只是,这不是我们蓝光人的做事风格,我个人及蓝光集团性格低调,不喜欢张扬。我们崇尚用心做事的原则,因为公益事业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堡垒,也是企业应尽的最基本社会责任。我们不希望把一件原本很纯粹的事情被别人说成功利、炒作、营销之嫌,那就适得其反。所以,与其请明星,不如把同等的费用增加到慈善项目中去。至于明星效应和低调公益相比,孰优孰劣,留给后人评价。”

用心公益 亲力亲为

25 年来,蓝光发展就一直秉持这种低调、务实的公益思路。因此,两所公益学校的建设,杨铿坚持从规划、设计、建造、监管等全程由蓝光集团一手负责。他亲自安排公司内部对此进行策划、设计、竞标。“作为全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前十一强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蓝光拥有国家一级建造资质,在2010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四个项目荣获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最高奖项‘詹天佑奖’,工程建造是我们的强项和看家本领,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希望工程’建造两所坚固、安全的样板性、标杆性学校。”杨铿说。他还要求在建造过程中全部费用必须对外公示。根据公示结果,在蓝光·思延中学的建造过程中,1000 万元善款还结余100 余万元。蓝光没有收回余款,而是履行为两所学校各捐资1000 万元善款的承诺,把余款留在学校设立慈善基金,专款专用。

蓝光把公益对象逐渐聚焦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虽然低调,但蓝光行进在公益事业方向的脚步却一直没有停止。据不完全统计,蓝光至今已累计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现金逾2亿元人民币。

蓝光发展副董事长兼总裁张志成介绍,早在上世纪90 年代,蓝光刚刚成立之时(蓝光成立于1990年),虽然当时企业自身还很幼小,但就为成都市贫困县金堂县投资1500 万元修建扶贫工程金洲商厦(危房改造)。在蓝光已经工作十余年的张志成坦言,他已经记不清具体年份了,因为公司没有想过要为了宣传而记录在案。

同期,蓝光还给金堂县贫困村捐建打沙船,解决当地生产就业问题;1996 年又为金堂县捐资救治大骨节病患者;2001 年,捐资援建甘孜州康定县藏文光彩中学;2005 年,为东南亚海啸灾区捐赠;为四川巴中老区捐资兴建乡村小学5 所;为仪陇县革命老区捐助3 所小学;2006 年还为受旱灾较重的金堂、蒲江的几个村区捐赠饮用水……几乎各种灾害现场都能看到蓝光的身影。张志成说,“这充分反映了蓝光在公益事业上的品牌形象,真诚、务实、低调又有难必帮,亲力亲为。”

聚焦教育 开发扶贫

随后蓝光把公益对象逐渐聚焦到青少年教育领域。如2007 年,捐款启动“希望工程·牵手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评选50 名优秀乡村教师并以资奖励。蓝光还在“关爱留守学生爱心联盟”成立仪式上捐资关注留守儿童,在甘孜州白玉县捐资援建希望学校,在西南财经大学设立“西南财大蓝光讲座教授基金”。2013 年,蓝光发起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资助奖励全川优秀乡村教师代表。2014 年定向捐赠给成都市教育基金会,用于乡村班主任教师培训……

“我们已经把慈善作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蓝光早在2000 年就成立了助学基金和公益志愿者两大公益实体。其中,四川蓝光助学基金是中国房地产界获得官方认可的仅有的两家助学基金之一。”杨铿说。

嘉宾参观思延学校的公开课

作为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通常只在公司发展战略问题上做决定,其他事情都交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打理。比如2012 年在国家做出“限购限贷”的房产新政后,杨铿当机立断要求公司地产业务主要聚焦到以刚需型产品为主,该决定帮助蓝光发展几乎在一年时间内就从一家年产值四五十亿的企业一跃成为年产值逾200 亿元的西南地区最大房企;2014年在地产企业出现行业性转型的时候,他又做出决定发展大健康产业,创造性设立了“核心技术+资本”的新型创业创新模式,投资3D 生物打印项目,引进两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家863 计划”3D 生物血管打印技术的重大突破。除此之外,唯有慈善事业,才能让杨铿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

老板亲力亲为的结果就是,他为蓝光设置了一系列具体的公益项目内容。“我们以蓝光助学基金和公益志愿者两大公益实体为主要支撑,设置了一系列长期、固定的公益内容,以爱心书屋、关爱留守儿童、蓝光志愿者在线公开课、乡村教师培训计划、重大节点捐赠学校等公益项目全面覆盖助学、赈灾、扶贫、助孤等多个公益领域。”杨铿说。

熟悉杨铿的人都知道,他具有浓厚的家庭观念,尤其喜欢孩子。这也是他把蓝光公益捐助的方向确定在青少年教育事业的一大原因。身为一家公众公司董事长,虽然平常的工作已经非常繁忙,通常到深夜十点、十一点还没有离开公司,但他给自己及全家制定了一条规矩,全家族每个月必须团聚一次,所有家庭成员包括他自己,无论身在何方,均不得缺席。约两个月前,蓝光地产无锡分公司一位员工的孩子身患白血病,杨铿没有跟任何人讲过,就以个人的名义悄悄捐款,以至于在公司内部发起募捐时,还不知道他们的董事长早已捐款。

“但与单纯的捐款相比,我们一直坚信,留住好老师才能培育好学生,开发式扶贫,更多的以捐赠学校、培训老师、资助上学等形式,尽力让适龄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才是孩子们未来的希望。”杨铿说。

蓝光志愿者为思延学校学生上公开课

在开发式扶贫方面,杨铿有着丰富经验。早在上世纪90 年代,为成都市贫困县金堂县捐助打沙船时,他就率先提出了开发式扶贫的方法。

“当年的金堂县经常遭遇洪涝灾害,一旦暴发大水必淹无疑,导致当地居民深受困扰,影响生产生活。我们当时采取了给金堂县捐助打沙船的做法,让他们把沙子卖出去。据统计在当时每年能为当地增加人均收入1000 元。”这是如今的杨铿决定捐赠学校、出资培训乡村教师的原因。“提高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和力量,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将成为蓝光公益事业的一项长期、固定项目。”

当更大的灾情出现时,他们更是以更大的捐款行动践行他们的公益理念。2008 年5·12 汶川大地震后,蓝光集团及员工先后为地震灾区捐款现金逾2700 万元,修建学校十余所;2010 年,青海玉树7.1 级地震,蓝光再度捐款1000 万元,在当地修建藏文小学、中学;并为白玉县藏区贫困学校捐款;资助西南财大、川大贫困大学生,捐赠图书馆等。本着同样的思维,另一个长期、固定公益项目——爱心书屋应运而生。它起源于2010年,蓝光捐资开启爱心书屋系列活动。三年时间,它们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00座爱心书屋。

蓝光三年已建起百座爱心书屋

全民慈善 公益常态

在芦山两所公益学校落成现场,杨铿还宣布了蓝光第三项长期、固定公益项目——蓝光全民公益平台正式启动。他们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用3 年时间培训100 位乡村教师,在5 年内再搭建100 个爱心书屋、举办100 堂在线公开课、关爱1000 人次留守儿童和在20 所学校开展重大节日捐赠活动等形成5 大长期公益线索,全面巩固助学、赈灾、扶贫、助孤等多个公益领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拥有参与慈善的热情。他们或家里有很多书籍、衣服刚好无处存放;或以前迫于没有常规便利的公益渠道。”蓝光集团工会主席、蓝光助学基金理事长王晓丽介绍说,蓝光与时俱进,就此设立全民公益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发出捐书、捐衣倡议后,和蓝光有关的数千名公司员工、数万名合作伙伴、数十万名业主纷纷响应,在蓝光位于全国各地的上百座小区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捐赠热潮。

“未来蓝光发展会借鉴、扩大这种全民公益平台,比如借助目前的跑步热,通过蓝光微信平台,定期组织业主跑步、健身,推行‘你跑步我捐书’活动,既为业主服务,又能把公益事业常态化。”杨铿表示,“这是一种新型公益形式,为那些渴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条路径,既帮助普通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又带领他们投身公益事业,扩大公益成果。这种公益形式也便于实现常态化,绝非仅是灾难发生时,才有公益。最终,蓝光的目标是,让公益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