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3.0”,主因究竟何在?

由于阈值设置间隔太小,“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的确是重要的股灾诱因,但诸多不利因素,可能才是“股灾3.0”的更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郭悦 朱丽惠

4个交易日里,“熔断”再次诱发股灾,A股市值“蒸发”6.8万亿元,股民人均损失十多万元。 (CFP/图)

由于阈值设置间隔太小,“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的确是重要的股灾诱因,但诸多不利因素,可能才是“股灾3.0”的更重要原因。

“磁吸效应”警告

4个交易日,4次“熔断”,诱发A股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3536点(开盘价)暴跌至1月13日的2949.6点(收盘价),被称为“股灾3.0”。

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否就是“千夫所指”的“熔断机制”?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金融界从业人士,给予的回答趋于一致,“‘熔断机制’的确是重要的诱因,尤其是‘磁吸效应’下,如果下跌3%,则很快会到5%,暂停交易;恢复交易之后,会更快地突破7%,直接休市。因此,这个‘制度设计’上的‘错误’,对于大跌,难辞其咎。”

对于阈值设置间隔太小,容易导致“磁吸效应”的问题,包括深交所在内的多家机构,其实在“熔断机制”正式发布之前已经明确指出了。但这些意见并没有影响监管层的决策。

深交所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与境外市场相比,“A股版熔断”时间明显较长,尤其是7%档位的“熔断”,将导致全市场中断交易至收盘,这必将影响市场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