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葡萄园土地流转记

二十多亩地的规模流转起来尚且跌宕起伏,全村九千余亩地的流转,各方利益纠葛更是千头万绪,盘根错节。

责任编辑:冯禹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朱丽惠 刘晓杰 谢菲

葡萄园的收成与价格一直都很稳定,长明爷爷过了一个好年。 (李在磊/图)

二十多亩地的规模流转起来尚且跌宕起伏,全村九千余亩地的流转,各方利益纠葛更是千头万绪,盘根错节。

李长明比我父亲小4岁,但是辈分高,家族谱系不算远,过年回去见到他得恭恭敬敬叫一声爷爷。因为尝试在村头的庄稼地里经营葡萄园农庄,长明爷爷成为村子里的名人。

我们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辖下的农村地区,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的故事原型,就发生在豫北平原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典型中原小村庄,村民们的命运曾经一直与脚下土地捆绑在一起,直到打工潮兴起。随着土地流转政策障碍的消除,长明爷爷的大葡萄园计划也应运而生。

种葡萄比打工强

套用当下的时髦说法,长明爷爷种植葡萄属于“二次创业”。很早之前,他在村子中间的大马路边开了一个小卖铺,小到油盐酱醋,大到农药化肥,经营得红红火火。后来,因为又有人在更好的位置开了两家商店,竞争开始变得激烈,生意也就逐渐败落下来。

除了开店之外,李长明家还种着十余亩“薄田”,每年收获小麦与玉米两季粮食,刨除化肥、农药、种子的支出后,大约能落下一季收成作为纯利润。直到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