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避,才没有误解中国戏剧《乌合之众》在德国

“看《乌合之众》的德国观众因误读而来,又带着各自的理解和对中国的思考而去,不也很好吗?”

责任编辑:李晓婷 袁蕾

《乌合之众》剧照。剧中,冷静的旁白和下一秒声嘶力竭的狂喊,给德国观众一种久违的陌生感——在节制的德国当代戏剧表演中,感情发泄已然是消失的东西。(喻荣军供图/图)

诗集在德国的印量,三百本是常事。比诗集更难出版的,是戏剧集,尤其是外国剧作家写的、又没有在德国搬演过的剧本。

2016年春节前夕,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文化参赞陈平和上海戏剧学院国际顾问柯翰斯主编的《身在其中——中国新戏剧》居然在德国著名的时代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这个集子中,沙叶新、过士行、孟冰和廖一梅的五部剧作被翻译成德文。有几家德国艺术高校提出申请,要把其中的剧目植入他们的课堂教学。

陈平在前言里开篇写道:“对中国来说,话剧是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而到德国演中国话剧,除了把舶来品送回老家,还要让观众在两三个小时内,密集地听一堆他们听不懂的中文。做这样的文化项目不是形同撞墙吗?

2016年1月,第七届莱辛戏剧节在德国的港口和商贸之都汉堡举办。在这个德国当代最重要的戏剧节上,中国话剧的参演率高达70%。上海戏剧艺术中心的《乌合之众》作为第五部受邀的中国话剧前来参加。

上演前《乌合之众》就一票难求,而且剧场里坐满的是德国人,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