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之后,75%的瑞士人走进职校 “瑞士制造”的秘密

在很多国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loser,但在瑞士不是,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谢菲 纪晓雨

迅达培训中心的学徒托比亚斯·赫尔佐格(Tobias Herzog)正在介绍他的工作内容。(黄金萍/图)

在很多国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loser,但在瑞士不是,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

在瑞士,15岁的年轻人在初中毕业之后,只有20%的人会选择上普通高中,75%的人会选择职业学校或学徒工作、半工半读。

企业是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一个公司现在的学徒,将来不一定留在这家公司工作,它其实也是在为其他公司、全社会培养学徒。

15岁初中毕业之后,87%的中国学生选择了普通高中。这是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透露的数据。

但在瑞士,75%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是职业中学。仅820万人口的瑞士,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2014年IMF数据),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瑞士这个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职业中学的“双轨制教育体系”,最早可溯源于一百多年前的学徒制。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那些只能意会的制造知识得以传承下来,并造就了高水准的“瑞士制造”——钟表、精密机床等。

学徒制在近代转身为企业、高校、社会各界协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受惠于此,瑞士的年轻人早早开始探索个人的兴趣、潜质,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自由切换。自愿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在为行业培养新人的同时,也不断吸纳年轻人的创意、创新能力;职校在政府资助的基础职业教育之外,在继续教育阶段延续着终身学习的理念。

“双轨制教育体系”能否复制?它是如何发挥社会协作的力量,使瑞士的制造业获得竞争优势的?

“不上大学,也可以找到好工作”

2015年2月末,瑞士首都伯尔尼,在当地最大的一所职业教育学校WKS的教室里,一名穿着红色POLO衫、牛仔裤的男老师,正在上一堂有关税务的课程。投影仪将他用记号笔标注的教材内容投到墙壁上,下面四排座位上散坐着12名肤色各异的学生,分别来自秘书、文员、市场、汽修、建筑工程等不同学徒工作岗位。

当地初中毕业生,找到学徒岗位之后,就可以申请在该校就读,学生不用支付学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瑞士平均每年75%的毕业生会选择这类职业学校、半工半读。

对15岁的年轻人来说,要找到一份学徒工作并不容易。课堂上一名女学生蒂娜·赫瑞(Tina Heriot)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他们一般在网上投简历、面试,成功率大概为1/14。

如果初中毕业时没找到工作,还可以有一年缓冲期。如果在职业学校就读期间,因为个人或公司原因终止学徒合同,学校可以再给3个月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如果3个月内还是找不到,就必须离校。这看起来有些残酷。

蒂娜·赫瑞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如果因为害怕竞争、担心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普通高中、大学学习,意味着大学毕业之后你面临的竞争会更激烈,因为你完全没有工作经验。

选择职业中学的另一个好处是,学徒工作岗位可以拿700-1300瑞郎(相当于4600元到8500元人民币)不等的月薪。这些钱无法自给自足,但可以支付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WKS上学的前两年,学生们每周有两天在学校上课,学习语言、数学等基础知识,三天在公司上班、学习职业技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