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大跃进”? “井喷”之后,中国智库还缺啥

“中办、国办发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机构——从中央部委到各个地方政府,还有企业、高校、媒体,都成立了智库。”

“以前碰到领导,听说我在做智库,会说‘这个很好啊,你们好好干吧’,现在会说,‘正好我们有一个事,你们能不能和我们合作研究?’”

“很多项目来了之后,靠网络中的专家来完成研究,今天找这个,明天找那个,那你不就变成一个中介机构了吗?”

“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资料,是制约智库研究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5年10月22日,北京,由中国外文局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发布现场。调查显示,与2014年相比,两国受访者间的好感度仍然处于低位,在领土、历史等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图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右二),日本民间智库“言论NPO”创始人工藤泰志(左二)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右一)在现场。(CFP/图)

“中办、国办发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机构——从中央部委到各个地方政府,还有企业、高校、媒体,都成立了智库。”

“以前碰到领导,听说我在做智库,会说‘这个很好啊,你们好好干吧’,现在会说,‘正好我们有一个事,你们能不能和我们合作研究?’”

“很多项目来了之后,靠网络中的专家来完成研究,今天找这个,明天找那个,那你不就变成一个中介机构了吗?”

“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资料,是制约智库研究质量的最大因素之一。”

“以往出去应酬,见到同学和领导,我说自己做智库,有人以为是我穿的什么裤子;现在出去我说我是搞智库的,人家会问我做的是什么课题。”

曾在有7年历史的“南方民间智库”当了5年执行秘书长的蓝云,最近介绍自己时,终于不用再向人解释“制裤”和“智库”了。

“智库”是什么?关于它的定义中往往会出现这样几个关键词组:研究公共政策、影响政府决策、公益导向、社会责任、独立、专业、非营利。被引为国外典范的是美国兰德公司,它拥有一大批顶尖的军事和公共政策人才,因为准确预测中国1950年出兵朝鲜而声名鹊起。

无论从哪个层面,在中国,“智库”都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切片。“中国民间智库的兴起,代表了中国的决策研究系统在走向开放,走向透明。社会智库本身的机制灵活,如果运作比较好,是未来中国智库发展的方向。如果能走向国际化,到世界各地开分社,对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很有帮助。”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李刚说。

“智库”井喷

智库在国内的大面积升温始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当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示,要建设中国特色智库,适度超前,服务决策。

“这对中国各类智库都是宏观利好”,现在担任南方舆情研究院秘书长的蓝云分析,这是第一次以最高领导正式号召的方式,肯定了“智库”这类机构的存在。他还回忆,2014年,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曾专门派专家组到南方民间智库调研,调研参观的人问的事情大体一致:你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存?你起到什么价值?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这份文件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下了这样的定义: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智库秘书长这样对南方周末记者描述自己眼中的智库热:“中办、国办发文之后,我知道的很多机构——从中央部委到各个地方政府,还有企业、高校、媒体,都成立了智库,原来政府内部的政策研究机构、各个公司的研究院也被赋予了智库职能。一些企业和机构的智库,什么都没干,也要成立了在那里放着,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研究院、研究所、咨询公司,都可以成为智库。一些咨询公司和研究院也在机构介绍里加上了“智库”的新标签,许多高校也陆续与政府合作,开办某一领域的研究院,为政府提供智库服务。

新成立的智库太多,“首家”这个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易莲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