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士】谭晶:那些与我生命交汇的孩子

他们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沉重和悲苦的样子,相反,他们活泼而坚强,乐观而积极向上,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处境而颓废下去。

责任编辑:吕宗恕

 

谭晶在家乡捐建了一所春蕾小学。(李天棚供图/图)

他们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沉重和悲苦的样子,相反,他们活泼而坚强,乐观而积极向上,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世和处境而颓废下去。

我鼓励他们,不要担心,正如歌中所唱,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情此景,让我回忆起一位特殊的朋友。2008年我演唱过一首叫《爱的怀念》的公益歌曲,写的是一位名叫熊宁的西安女孩的故事,可惜她的生命在29岁戛然而止。在她当志愿者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中的群众时,不幸遭遇车祸,离世时留下了她天使般的微笑。她做了很多善事,在福利院当义工,去探望和帮助藏族地区留守儿童。

记得演唱《爱的怀念》时我哭过三次,在录音棚里觉得自己就站在美丽的雪域高原,而我仿佛真的看见熊宁在美丽的雪山下对我微笑,那个画面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在熊宁之前,我以为我尽力做过公益,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见了熊宁之后,我觉得我做得远远不够。

早在2002年,我开始参与公益事业时,还没有“留守儿童”(《南方周末》2016年3月24日、3月31日连续两期刊出共28个版的新闻专题《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这个概念,我和很多朋友一样都在助学。当时我毕业四年,经济条件刚有起色,我在家乡山西新绛县捐赠了一所春蕾小学,初衷是帮助农村女童接受教育。因为在我小的时候,总有女同学上着上着就不来学校了,让我那时的印象特别深刻。那时,我的这所学校里其实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的孩子特别多。后来随着外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积累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慢慢被关注起来。那时,我时常跟一些孩子有书信往来,不定期地去看看孩子们有什么需要。直到2006年,我和央视一档叫《春暖》的节目结缘,来到贵州省大方县沙厂彝族乡仓上村小学,第一次知道志愿者这个队伍,通过他们也开始了解留守儿童这个群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