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玛窦我们还能知道多少—— 400年之后,利玛窦、熊三拔、徐光启后代相聚上海

 

利玛窦和徐光启:“无论是他待我们,还是我们待他,就如同我们是多年的故交一样。”

 

 

利玛窦设计的记忆之宫:这个虚拟的宫殿7排7列,由49间房间组成,每个房间绘有各种图像和符号

 

《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第一部书
  在启程前往上海之前,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授路易吉·利奇把一摞利玛窦神父(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的著作《交友论》放进了行囊。利奇教授是利玛窦的后代,此行是参加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他选择《交友论》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朋友们。
  《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1595年,到达南昌以后,利玛窦就将《交友论》分赠当地的达官贵人。“这部《交友论》使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同时,也使人认识了我们欧洲的作为。这部作品是文学、智慧和德行的结晶。(利玛窦1599年书信
  今年9月,上海徐汇区文化局筹备纪念翻译出版《几何原本》400周年活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获知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倪波路就是传教士熊三拔(SabatinodeUrsis1575-1620)家族的后裔,在和倪波路商讨纪念活动的筹备事宜时,徐汇区文化局希望能够找到利玛窦的后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倪波路与利玛窦家族后裔路易奇·利奇教授很熟,他立刻拿出手机连通远在意大利的利奇教授。纪念活动和国际研讨会的正式邀请函很快发到了利奇教授手中。
  11月7日下午,徐光启后代徐承熙、利玛窦家族后裔路易吉·利奇应邀来到熊三拔家族后裔倪波路在上海愚园路的寓所,400年之后,徐光启、利玛窦、熊三拔的后裔在上海相聚。
  倪波路坐在一架白色的古钢琴前,演奏起利玛窦为万历皇帝编曲的《西琴八曲》(原名《改编为中文的欧洲西琴歌曲》)。利玛窦在《西琴曲意》的序言中写道:“1601年,我,利玛窦,携带几件礼物到达了都城,想把它们献给皇帝。其中,有一架精巧的古钢琴,那是一种西方乐器,形式不同于中国的乐器。只要一触碰它,它就会发出奇异的声响。皇帝陛下大以为奇……”利玛窦敬献的钢琴是17世纪意大利制造的一种长方形琴身的庆巴罗古钢琴,进贡时名为“铁弦琴”,又称西琴,堪称最早传入中国的古钢琴。利玛窦也因此成为中国宫廷的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
  徐光启、利玛窦的交往是中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利玛窦于1599年辗转到达南京以后,上海举人徐光启来访,两人一见如故。1603年,徐光启领洗进教,圣名保禄(PaulHsu)。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徐光启不仅与利玛窦成为终生的朋友,同时还是利玛窦的重要保护人,“无论是他待我们,还是我们待他,都不像是与新教友的相处方式,就如同我们是多年的故交一样。
  1607年,利玛窦口译,徐光启(1562年)笔授完成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翻译。康熙后来把《几何原本》收入了朝廷“御撰”的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并在序言中说:“《几何原本》数学,乃度数万物之根本,天文地理之源流也。”
  传教士熊三拔于1606年被派来到中国,担任利玛窦的助手,此时已经是利玛窦的晚年。熊三拔协助徐光启修订历法,并协助徐光启翻译了欧洲水利工程学著作《泰西水法》。
  利奇教授在马切拉塔大学专事利玛窦研究,在他的描述中,距离罗马300多公里的马切拉塔是一座从中世纪开始建造,建立在山丘上的宁静小城,也是梵蒂冈的重要城市之一。马切拉塔市中心为古城墙所包围,市容和400年前没有太大的变化。


利玛窦父亲一生中做了一件大好事
  利玛窦出生在马切拉塔一个有7个孩子的家庭,利玛窦的父亲经营马切拉塔城里的一家药房。利玛窦的童年时代也是耶稣会进入马切拉塔的时期,耶稣会在马切拉塔开了耶稣学院。“利玛窦的父亲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事情,把利玛窦送进耶稣学院就读。”利奇教授如是说。利玛窦入学以后,很快以他的聪明才智为耶稣学院的教师所喜爱。利玛窦的父亲一度想送他去佛罗伦萨学习法律,希望自己的孩子往行政方面发展。但是,对于利玛窦广阔求知的愿望来说,法学太过狭窄。16岁那年,利玛窦从佛罗伦萨来到罗马,进入罗马耶稣会学院,选择了当神父,把父亲的要求抛在了脑后。其父大为不悦。利玛窦父亲年轻时曾经想从事行政工作,未能如愿,当他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再次遭到了挫折。
  罗马耶稣会学院是欧洲当时最重要的大学,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罗马聚集。利玛窦入学以后,数学、拉丁语、希腊语、演说术、音乐、戏剧等都是重要的课程。就是在那时,利玛窦接触到了《几何原本》。“利玛窦当时打下的学术基础,等于今天的宇航员飞往外太空学习的尖端课程。”利奇教授说到此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1577年毕业之后,利玛窦被耶稣会前往最东方的国家传教。


创制汉语第一个全国通用语拼音方案
  1583年,利玛窦到达澳门,他立即开始学习中文:“尊敬的神父,我向您保证,这种语言与希腊语、德语都不同。这一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具有许多中含义,非常容易产生误会。有时,四种不同的发音声调,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之间在讲话时,为了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有时候得把要说的写下来;而且每个字也都是不同的……”后来,利玛窦成功地创制了汉语第一个全国通用语的拼音方案,成为用字母拼写汉语的鼻祖。
  到达澳门之后的第二年,利玛窦进入广东肇庆,与之始终相伴的是传教征途中的艰辛、危险和恐惧,“有的人遭遇了海难或船沉到了江里,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也有人被敌人钉在十字架上;有人被长矛戳死、或者被乱箭射死。我们这些幸存者,就生活在数以百万计的异教徒中间,时刻面临着死亡。”
  利玛窦在1596年10月的一封书信中写道:“我们曾经多次被盗贼光顾,有一次甚至被他们打伤。还有许多次,我们遭到了诬蔑;被友人欺骗。去年还发生了一次海难,我的一位同伴被水淹死了。我竭尽全力,凭借一块木头脱险。”有一次,利玛窦为了躲避盗贼,从窗口跳下,跌伤了脚,落下了终生残疾。
  经历了数次被当地政府驱逐的反复之后,利玛窦于1594年深入内地,一直到了南京,但不幸又被驱逐,后来在南昌落脚。1599年,利玛窦终于首次进入北京,但由于未能找到落脚点,只好再回到南方,在南京找到了住处。正是在南京,利玛窦有了和徐光启的第一次相遇。1601年,利玛窦成功地进入北京,并获准居留。


利玛窦当年带给北京的新奇货色
  利玛窦带到北京的不仅是《圣经》,还带来很多对中国人来说绝对新奇的东西——自鸣钟、西琴、地球仪、天球仪、罗盘、日晷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来自威尼斯的光学玻璃制品,士大夫统称为“西洋镜”,其中有化妆镜、放大镜、望远镜、近视眼镜等。
  利玛窦带来的礼物中,最令朝廷士大夫们震惊的是《万国坤與全图》,这幅世界地图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传统观念。
  作为深谙中国国情的传教士,利玛窦尊重中国民间祭祀习俗,不反对“敬孔”和“祭祖”,后来,康熙帝称之为“利玛窦规矩”。熟读四书五经的利玛窦引发了西方世界的“中国汉学热”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利玛窦向西方世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儒家的经典学说。
  “说实在的,我活不了几年了,我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心力交瘁的利玛窦在1605年写下这样的句子。在逝世的前一年,利玛窦回首往昔,当年第一批来华的传教士只剩下他一人在世。
  1610年,利玛窦去世之后,万历皇帝御赐利玛窦二里沟坟茔,这是第一位受此待遇的外国人。在利玛窦神父的墓园上方,立着当时顺天府尹黄吉士所赠的方匾,上书“慕义立言”四字。
  利玛窦成为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打开了进入中国内地通道,第一次向封闭的中国输入了西方文明,除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之外,利奇教授认为是其性格使然:“和其他的传教士不同,利玛窦随机应变,把传教的思维和方法做了很多改变,灵活地融入中国社会,他翻译的著作结合中国人的生活,用当时的中国人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叙述出来。”


熊三拔是文学艺术造诣很高的传教士
  在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办公室的整整一面墙上,有着倪波路根据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创作的组画,每一幅镜框中的图画都有中西文对照。倪波路在意大利的拉丁文古籍中发现,利玛窦沿袭了思想家葛米洛的做法,将有关中国的知识置放在虚拟以“7”为基数的类似阶梯状剧院的“记忆之宫”中,这个虚拟的宫殿7排7列(西方传统视7为具有魔力的数字),由49间房间组成,每个房间绘有各种图像和符号,对应虚拟的居住者,房间横竖之间都有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若将49幅图画横竖排列,可编织一个寓意深刻的“魔幻方阵”。利玛窦曾向包括徐光启在内的明朝文人展示他“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并传授记忆术帮助他们通过科举考试。
  多才多艺的倪波路不仅是外交官,还是画家、诗人,现在还担任上海戏剧学院特别顾问。倪波路说,这是家族的遗传。倪波路的祖父在1910年赢得地区的摩托车比赛冠军,也是当地的第一个工程师;熊三拔更是一个文学造诣很高的传教士,擅绘画,通建筑和宗教的密传学说。
  萨巴蒂尼在历史上是一个显赫的姓氏,这个家族和利玛窦的家族一样,和梵蒂冈有着密切的联系,熊三拔的成长故事和利玛窦非常相似。在熊三拔启程前往中国的时候,爷爷给孙子写了一封信:无论去哪里,都要小心,要带着责任去中国。倪波路强调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要知道,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是最有才华、最优秀的青年。”
  熊三拔在中国传教15年,留下《泰西水法》、《简平仪说》、《表度说》、《中国俗礼简评》和《陆若汉神父著述注解》五部著作。利玛窦去世前,把最重要的文件资料都移交给了熊三拔,并告诉熊三拔他最大的遗憾是虽然身在北京,却没有见到被他称为“东方康士坦丁大帝”的万历皇帝,没有把万历皈依基督教。


明朝官廷画家所绘60幅徐光启画像被毁
  57岁的徐承熙是徐光启第13代后人,现在上海一家公司担任行政管理工作。
  1962年,徐光启诞辰400周年纪念,徐承熙的父亲徐海林将八大本徐氏家谱捐给了国家。“文革”开始以后,历经数次战乱保存完好的徐光启家传文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红卫兵冲入徐家查抄,一大箱地契全都被烧,60余幅由明朝宫廷画家所绘各个时期的徐光启画像毁于一旦,徐氏祠堂祖先牌位付之一炬,徐光启墓地成了露天仓库。
  “亏得早就将家谱捐给了国家,不然在“文革”中也灰飞烟灭了。”徐承熙说,幸免于难的徐氏家谱如今完好地保存在上海博物馆。
  徐承熙介绍说,徐氏后代居住在上海老城厢桑园街、九间楼和徐家汇一带,也有旁支离开上海迁往台湾等地。徐氏后代信教者不少,其中出了不少名人,包括获得哲学博士和神学博士学位的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司铎(主持人)徐宗泽。
  和徐光启后代生生不息的繁衍不同的是,在马切拉塔的利玛窦家族却是另外一番情况。利奇教授介绍说,利奇这个姓氏的家族是马切拉塔最古老的家族,自己和利玛窦属于同一家族。利玛窦的意大利原名是Matteo Ricci,“Matteo”沿袭的是圣经中的名字,“Ricci”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刺猬”,通常又有某人头发卷曲的意思。利玛窦的那一支到上个世纪初已经中断。已经65岁的利奇教授在家中三兄弟中排行第三,但是,三个兄弟都没有孩子,利奇的姓氏在马切拉塔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利奇教授盛情邀请徐承熙访问马切拉塔,他将拍摄一部关于利玛窦和马切拉塔的纪录片,让人们直接地了解利玛窦生活时代的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背景,了解意大利文化。玛切拉塔的耶稣学院图书馆现在向公众开放,利奇教授的父亲担任过图书馆的馆长长达25年。在那里可以看到利玛窦借阅过的书籍。城中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利玛窦祈祷过的教堂和走过的道路。
  2010年,利玛窦逝世400周年,马切拉塔将举办利玛窦国际研讨会。
  (感谢意大利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在采访中提供的帮助,感谢苏飞提供现场翻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