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亲情感动中国

2003 年,《我们仨》甫一上架,就成了读书界的热点。

《我们仨》插图(资料图/图)

本文作者曾焱,原载《守望家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2月刊行)

2003 年,《我们仨》甫一上架,就成了读书界的热点。这种关注不是对一个名人家庭的私生活的兴趣,而是读者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有深切感念;是这个学者家庭的温暖情感,将读者和书联系在一起。

编辑记忆的《我们仨》

“我和杨绛先生的往来,大都是为工作。第一次去钱家早在1981 年,是当时的三联书店总经理范用带我去的,那年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了《干校六记》,范用先生读完很激动,想在国内出这本书,便去向杨先生请求,几个月后这书在三联出版了,是我最早编辑的杨绛先生的书。之后三联又出了《将饮茶》、《洗澡》,责任编辑也是我。后来我被派去香港三联工作,再回到北京三联。这么多年,《我们仨》是我重新事无巨细、从头至尾地操作的一本书。”在《我们仨》的版权页上,责任编辑一栏署名“冬晓”,有读者可能不知道,这个“冬晓”是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

从范用先生时代起,钱锺书和杨绛二位先生就给了三联书店很多支持。钱锺书先生的诗集《槐聚诗存》1995 年在三联书店分别出版了线装和平装两种版本。1998 年6 月,北京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印行大型文库“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这是钱锺书先生唯一一次出任丛书主编,并亲自审定编辑设想、编纂方案和拟选书目。“我在香港三联期间,听钱先生有次批评出版界古籍泛滥,提出应该重视中国在20 世纪初西风东渐时期的学术思想。这样我就想办法做了这套“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请钱锺书先生担任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的朱维铮教授做执行主编。”董秀玉回北京主持三联工作后,又促成出版“钱锺书集”,三联组织最权威的学者编校文稿,不惜工本印制最优秀的版本,历时6 年,终于在2001 年出版,包括《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10 种13 册,计三百多万字。

“杨先生把《我们仨》书稿交三联出版,有前面这些渊源。”董秀玉说。杨绛先生也在她写三联书店的一篇文章中提过:“我和钱锺书把书交三联出版,是因为三联是我们熟悉的老书店,品牌好。三联有它的特色:不官不商,有书香。我们喜爱这点特色。”

关于《我们仨》这本书定题、写作和出版的经过,董秀玉至今记得每一个情景:

1994 年夏、1995 年冬,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住院,杨绛先生八十多岁了,奔波于家与两所医院之间。三人分居三处,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年。其间有一次我去看望杨先生,当时钱先生和女儿都病情加重,再加上一些无聊的烦心事干扰,杨先生的心情很不好。我劝先生不理那些莫名其妙的事,赶快抓时间写写你们仨,这件事只有你能做,而且十分有意义。杨先生答应了我,说好,就写一本《我们仨》。

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先生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 年10 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艾小玛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