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污泥处理得失四十年 当年缓行兵,如今急行军

从1970年代的冷点,到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升温,到目前的热点,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走过了四十余年。其背后,是一群不停“嚷嚷”,让国家知晓污泥严重性的可敬学者。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向凯 王倩

(农健/图)

从1970年代的冷点,到国家“十二五”期间的升温,到目前的热点,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走过了四十余年。其背后,是一群不停“嚷嚷”,让国家知晓污泥严重性的可敬学者。

7个月时间,1.9万吨污泥被倾倒在北京门头沟区,造成44亩林地严重污染。2016年4月,北京市第一中院终审裁定,相关人员行为构成污染环境罪。

这不是污泥处理行业第一次出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未安全处理,已成老生常谈的问题。

当舆论批评此起彼伏时,行业内的专家们感慨的是,行业处理和政府监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已经很长时间不谈污泥了,实在没什么可谈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一度拒绝接受采访,他厌倦了长年累月呼吁同一件事,却没什么进展。“为什么我六七年前谈的问题,现在都还存在?光我们业内几个人在嚷嚷,外围总没突破。”

从1970年代我国探索建设污水处理厂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污泥问题从无到有,从仅有少数业内人士关注到逐步进入公众视野。包括王洪臣在内的一群污泥专家,就这样一面高声“嚷嚷”,一面摇头叹气,走过了一个五年,又一个五年。

“水十条”污泥 目标难达?

六七年前,离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排”)总工程师的王洪臣“嚷嚷”要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结果让他很失望。

2012年,“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

而现实是,这一目标没完成。“昨天大家还在讨论,当时把目标说高了。”2016年5月19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正参与撰写污泥处理处置“十三五”规划。

这是污泥业内一件预料之中的坏消息。目标提出一年后,中国环境报就刊文称,我国80%的污泥没得到有效处置,由于成本过高,“十二五”污泥处置目标很难完成。类似的新闻,几乎每年来一次。直到2015年末,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一次污泥行业会议上公开承认完成率非常低。

陈同斌希望把“十三五”目标定低一点,但2015年出台的“水十条”已经给了说法: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于2020年底前达到90%以上。

多位污泥行业专家表示担心,这一目标会在四年后再次落空。毕竟,污泥问题已是历史遗留的“老大难”。

“中央批示了好多次。”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北排原总经理杨向平说。

最近一次批示是2015年1月。针对媒体报道北排“白天治污水、夜里排污泥”,一位国务院领导要求环保部、住建部组成工作组,会同北京、河北调查核实。“坚决制止跨区域偷排有毒污泥行为,以‘零容忍’依法处理责任者。”

批示传达了,责任者处理了,污泥问题依旧。

行业内常为污水处理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