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喊赔,仓库爆满,企业叫亏 破局玉米临储乱象

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本为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设。但因怪象丛生、产业链扭曲而遭叫停,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但补贴细则迟迟未出台,让农民对价格下滑、企业对政策稳定性产生新的担忧。

责任编辑:吕明合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王倩 向凯

2011年,山东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办事处农民在晾晒玉米。国家优惠的临储政策一度提高农民种植热情,但亦造成了各种怪象。(视觉中国/图)

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本为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设。但因怪象丛生、产业链扭曲而遭叫停,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但补贴细则迟迟未出台,让农民对价格下滑、企业对政策稳定性产生新的担忧。

“今年还能种玉米吗?如果不能种,你给说说,还能种啥?”最近一个月,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陆续接到多个农户的电话。东三省素来是国内玉米的主产区,可是今年春播季已近尾声,这片玉米黄金带却弥漫着迷茫和无助——

往年农民的内心并不如此慌张。市场上卖不掉的玉米,国家按临时收储价格托底收购。不过,临储价与市场价接近,甚至高于市场价。农民卖玉米的首选,自然只剩下国储库。

从2014年到2015年,90%的玉米都进了临储。目前,国内玉米库存总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5亿吨。“理论上说,即使这一季不种,玉米也够用了。”中国玉米网总经理王宝全说。

一边是农民积极种植、玉米“挤爆”仓库,另一边却是加工企业原料吃紧、关门停产,产业链上下全线焦灼。

5月1日,2015-2016年度玉米临储收购结束。与此同时,实行了八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政策也正式终结,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式启动。

这项原本意在惠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被紧急叫停,正是冲着破局玉米产业之困而来。

种什么?

今年春天,吉林省公主岭市的种植户刘川根格外纠结。三垧地(1垧=10亩)的玉米种子和化肥早已备好,可3月28日,他却等来了“晴天霹雳”——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正式宣布:2015-2016年度临储收购结束后,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

在国家发改委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媒体通气会上,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表示,“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三个核心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价格你没法担心,到时候多少钱都得卖。”虽口口声声说着担心也没用,但刘川根心里对玉米价格的不安丝毫未减。按照公主岭2015年的玉米行情,刨去多余的水分和杂质,质量最好的玉米能卖9毛多。刘川根不知从哪听到风声,临储取消后,玉米可能跌到7毛5。

以一垧地产粮8吨计算,三垧地的总收入为3.6万元。包地成本8000元/垧,加上化肥、农具、种子,每垧地的总成本约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