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找钱”启示录

融资难融资贵,可以说从民营企业诞生的那天起,就如影随形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家。过去这么多年,民营企业到底是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解决融资问题的?而这些路径现在为何失灵?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曾玉

融资难融资贵,可以说从民营企业诞生的那天起,就如影随形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家。过去这么多年,民营企业到底是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解决融资问题的?而这些路径现在为何失灵?

民间投资告急,国务院办公厅为此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被列为重中之重。

欲解民间投资之困,必先解民企融资之难。问题看得很准,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融资难融资贵,可以说从民营企业诞生的那天起,就如影随形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家,迄今并无良方,甚至有恶化之势。

因此,在求索老问题能否找到新路子之前,不妨换个思维,看看过去这么多年,民营企业到底是如何在不利的条件下解决融资问题的,而这些路径现在为何失灵。

在《后街金融》(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一书中,美籍华裔学者蔡欣怡考察了自改革开放至2001年前后中国民间金融的历史,为人们理解那段历史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材料和新颖的视角。

在蔡欣怡看来,如果不能理解中国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是如何筹措到资金的,人们可能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民营企业的惊人成长应该被视作一个“奇迹”:一方面是中国金融体系事实上的“双轨制”,一方面考虑到私人金融交易能够破坏国家控制通胀的努力,滋生投机性的资本投资活动,国家一直对其民间融资严防有加。然而正是在这样双重不利的情境中,中国的民间金融蓬勃发展起来。

一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