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古城排涝水系至今有效古人防涝智慧: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否则,再宏伟的高楼大厦,再美丽的湖岛别墅,都有可能被洪水围困,继而狼狈不堪。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李丽

江西赣州宋代古城因防洪功能明显,成为当地一张旅游名片。(视觉中国/图)

编者按:

吴庆洲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建筑与城市防灾、城市规划与城市史以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研究,系我国自行培养的第一位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在梁思成、刘敦桢、龙庆忠等前辈开创的中国建筑史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吴庆洲传承中国建筑史理论研究,在中国古城防洪、城市与建筑防灾减灾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今年入夏以来,暴雨频繁,不少城市遭受洪涝之灾,包括一些正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于是,舆论中出现了海绵城市防内涝无效的质疑。吴庆洲教授认为,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决策是正确的,“多地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处在初始阶段,建成后对防内涝肯定是有效的”。

自1980年起,吴庆洲专注研究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隋唐东都洛阳城、宋东京城、元大都城、明清北京城、明清紫禁城等古都城防洪情况,梳理了这些中国古代城市水系规划、设计、管理的历史经验,希冀为当代城市防洪减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古代经验对现代城市防洪涝有无借鉴作用?做了一辈子城市防洪等学术研究的吴庆洲教授说,紫禁城六百年无雨潦致灾记录的奇迹正好说明中国确有一些古城排涝水系至今仍然发挥作用,除了惊叹古人的智慧,我们也发现古人治水的诀窍:尊重大自然规律,建立科学、完整的城市水系,注重排洪河道以及湖池、河渠、湿地的调蓄容量;选址要偏重高地,最好的防洪城市被比喻为“龟城”;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要科学、精确等。

这一切体现的是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要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否则,再宏伟的高楼大厦,再美丽的湖岛别墅,都有可能被洪水围困,继而狼狈不堪。

缺乏具有一定密度和较大断面的排洪河道,是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一大缺陷,是城市暴雨后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誉为“城市之血脉”的城市水系是中国古代防止内涝最重要的经验,而现代人为了追求发展,填占了许多湖池、河渠、湿地建设商业区或住宅区,忽略了排洪河道、调蓄容量的建设,这种与水争地的做法,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中国古城防洪有“防、导、蓄、高、坚、护、管、迁”八条方略。而古代最重要的防暴雨后内涝的经验,是建设一套完善的城市水系,即由环城壕池和城内外河渠湖池组成,这样的排涝系统具有多种功用,被誉为“城市之血脉”。

城市水系有供水、交通运输、溉田灌圃和水产养殖、军事防御、排水排洪、调蓄洪水、防火、躲避风浪、造园绿化和水上娱乐、改善城市环境等十大功用。其中排水排洪和调蓄洪水两大功用对防止城市遭遇涝灾至关重要。

现代城市内涝灾害加剧与多种因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