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华:得告诉捐款人钱花在哪儿

钱晓华

作为融创中国上海区域董事,钱晓华的兜里已经没有公司的名片了,他现在只发印有“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基金会会长”的名片。“同事们就让我专职干两年公益的工作,说这也是他们对公益的贡献。”做了公益却没有更清闲,钱晓华出差更多,甚至满世界地飞。

钱晓华已经是阿拉善SEE 生态协会的第六任会长,这个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机构在2004 年6 月5 日世界环境日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以减缓阿拉善的沙尘暴为起点,致力于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

2008 年,协会发起成立了SEE基金会,2014 年底升级为公募基金会。从阿拉善的荒漠化治理到京津冀的大气污染监督,以及绿色供应链的推广,12 年来,SEE 投入了2.7 亿元,资助了400多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会员企业自身也在践行绿色理念。

做更专业的基金会

记者:前几任会长都是明星企业家,增加了SEE的曝光率和媒体报道的兴趣,您自称“平民会长”,是否担心传播上不如以前?

钱晓华:明星企业家或者说通俗一点说——“大佬”对SEE 的影响力很大,SEE 还有很多大佬比如柳传志、史玉柱都没当过会长。我这一届,要把SEE 打造成一个专业的环保基金会。

记者:您说的专业是在哪些方面,是基金会的管理要更专业,还是环保项目管理的专业?

钱晓华:首先是环保的科学性。我们是和科学界有很多合作,下一步要做得更系统,项目的立项前期就要征询科学家的意见。

第二个是基金会的管理要专业,从概念设计、策划、募款,再到执行、监督,都是系统工程。比如这几年我们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保证生态的同时,保证原住民的利益。

第三个是募款更专业,要让捐款人有可跟进性,得告诉捐款人钱花在哪了,产生什么效果,哪怕失败了,也得告知捐款人钱为什么没花好。这好比上市公司需要告诉投资人公司的进展、预期,以及全过程的审计。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套经验,也有非常专业的审计。

记者:如何做到捐款的可跟进性?比如说我捐了一百块钱,怎么去跟进?

钱晓华:比如说你捐了一百块钱给卫蓝侠项目,这个项目资助的环保组织有很多的故事。作为捐赠人,你会收到卫蓝侠在污染防治方面进展,看到他们的故事,这其中有你的一份贡献。

这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不是商业回报。很多人不是很有钱,比如一个小朋友喜欢金丝猴,一年给我们捐一百块钱,我们就让他看金丝猴。在公益领域,大家每捐一块钱都是因为关心,有了反馈,才会会持续不断地给你捐钱。

做环保不只是花钱,也能赚钱

记者:SEE的会员都是企业家,您觉得做环保一定只是花钱,不能赚钱吗?

钱晓华:保护好环境何尝不是钱呢?一代人的健康值多少钱,你挣再多的钱都是零。我们推进的房地产业绿色行动链计划就是具体行动。在钢铁、水泥、铝材、木材四大部类实施绿色采购。被采购的企业如果有污染环境的行为,一定会感到压力。因为我们代表了一万亿销售额的公司。

记者:绿色供应链是不是成本更高呢?

钱晓华:绿色的产品销售多了,成本就降低了,这是市场规律。今后我们可能会发布白名单或者黑名单,列进黑名单的产品,全国人民都不敢购买,企业要么关停并转,要么改进生产工艺。但这是长期过程,关闭工厂还得考虑下岗工人等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希望政府加入。另外,政府也可绿色采购,这样影响会更大。

记者:企业采取绿色采购的的动机是为了长期发展,还只是在做公益?

钱晓华:首先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成本提高得太多,大家也不会认真做。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买绿色的和污染的原材料,其实价钱差不多,所以我们很小心地选了四大品类,得真做,不能作秀。

连接草根环保组织和政府的纽带

记者:你们资助了很多草根环保组织,但他们工资很低,您觉得如何保证中国环保组织人才的持续性?

钱晓华:如果刨除国际环保组织,中国的环保组织人士基本上处在贫困线上。这对中国社会发展很不利。我们资助的NGO 中,很多人能力很强,如果要金钱回报,完全可以到企业工作。但是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这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首先我们要尊敬NGO 的从业人员,这本来就是一个职业,现代社会中,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是三大支柱。社会有很多误解,特别是前一阵子讨论慈善法,老觉得我们基金会的费用太高、应该义务奉献。

目前我国的环保组织还处于初步阶段,我和他们也交流过,他们和我们三十年前办企业很像,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一百万是多少。公益人士自己要做出更多的业绩,这样大家才会出更多的钱,公益人士的收入才会提高。好比科学家的收入和专业技能相配,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要努力变成治理专家。

记者:国际基金会财力雄厚,跟政府的政策对接紧,但离公众较远;草根NGO盯着排污管和烟囱,因为验证难,媒体很难报道他们的举报,公众也对排污司空见惯。如何才能让国际和草根环保组织联合起来,尤其是让草根组织的行动受到重视?

钱晓华:这是一个机会,也是阿拉善SEE 存在的价值,我们高大上,跟联合国环境署、国际基金会合作;同时又是中国草根环保组织最大的资助者。我们希望联通二者。

草根环保组织想让政府改进但又找不到地方领导,我们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很熟悉,可以传递信息。没有一个政府的领导说我这里的污染是合理的,我们有过协助地方整改的成功案例。

记者:环保组织联系媒体,也是希望传达信息。全国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企业家管的过来吗?

钱晓华:我们的经验发现,环保组织和当地的环保部门的关系其实很好,因为他们的利益一致。只要有证据,阿拉善SEE 可以起到纽带或者中枢作用。我们在全国有很多企业家,每个企业家都关心自己家乡的环境。不单是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可以协助,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目的。我们阿拉善SEE 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就是主张会员的平等参与,不仅是捐钱,更重要的是参与。我们在全国包括台北有十个项目中心,集聚各地各身份的企业家,一起来关心环保。

记者:这十二年来,基金会的募捐的体量是怎么变化的?

钱晓华:2014 年年底才获得公募资格,2015 年募款已经超过一个亿。重要的不是每年增长多少,而是结构要可持续,今年有人捐一个亿,明年没有了,那也不好。我希望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有即时捐款人、公众捐款、月捐者……当然,如果很多人给你捐钱,惦记着你,压力也很大甚至要遭受质疑,这就需要严格的管理。所以今年10 月份,我们邀请所有的会员再次回到阿拉善,更多地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传承。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