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记忆中的娘子军文慧的纪录剧场《红》

当初红色娘子军编舞的时候,像传统芭蕾一样,演员的手都是松开的。在娘子军成为样板戏的过程中,演员的手都攥成了拳头——用拳头砸烂旧世界。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李舒凝

1967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对《红色娘子军》代表的剧场美学,大多数知识女性持批评态度,崔卫平却觉得,这是一个关于自由和解放的故事。(视觉中国/图)

当初红色娘子军编舞的时候,像传统芭蕾一样,演员的手都是松开的。在娘子军成为样板戏的过程中,演员的手都攥成了拳头——用拳头砸烂旧世界。

《红色娘子军》的连环画投射在猩红的幕布上,四位演员在黑暗中默立。音乐响起,肢体苏醒,一位演员很快进入样板戏的表演,其余三位像久未活动的木偶,做着失调的、非对称的动作。他们有人跳过《红色娘子军》,有人对这部样板戏闻所未闻。演员借助舞动的身体寻找《红色娘子军》与自己相通的管道,投影仪在他们身后放映访谈视频,受访者对样板戏的回忆、批判与怀念,和舞动的身体交织在一起。

2016年9月1日到4日,纪录剧场《红》在北京演了4场。关于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文慧想知道很多东西:它的语法、传习、舞者和观众的感受,样板戏与今天的关系。访谈中,昆明芭蕾舞团的退休演员王慧芬带着满足的微笑对文慧说:“谢谢你给予我回忆。”这话她说得郑重,重复了两遍。

回忆的复杂在《红》中显露无遗。另一位受访者梁晓燕说:“有一些精神底色你清不了。”样板戏贯穿“50后”梁晓燕的童年和少年,她说样板戏如同她身上的血液,不经意参与了对她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塑造。

2013年,在一本国外杂志上,文慧看到《红色娘子军》被定义为“当代舞蹈剧场”作品。常识和记忆发生了冲突:在舞蹈界,人们一般认为当代舞是融汇古典芭蕾、现代舞、民族舞和其他剧场语汇,表现当代题材的舞蹈流派,而《红色娘子军》是“小时候看的东西”。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1964年,那年文慧4岁。1972年,云南省歌舞团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只有一张票,母女俩都想看,妈妈对文慧说:如果人家不要票也给小孩看,你就跟我一起进去;如果不行,我去看,给你一毛钱买糖。文慧没有去买糖,她一直在剧场门口转悠,直到散场。

1974年,文慧考进云南艺术学校舞蹈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