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长征”一词诞生地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不仅使一个伟大的词语诞生,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刘文琴 曾纬

草坪上有3块被称为“结盟石”的石头,81年了,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81年前,刘伯承与果基约达等人就是在这几块石头上谈话彝海湖泊。(陈之琰/图)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不仅使一个伟大的词语诞生,更是当时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在冕宁大大小小的红色纪念馆中,讲解员总会一次次地背诵这份在当时给彝人带来不小震动的布告。

已在西昌城内定居的阿木还是常常会回到他出生的那个西河村——那个西蜀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冕宁县的腹地,那个坐落在安宁河畔的小小村落。

这些日子午睡后醒来,阿木会经常擦擦客厅里外婆的遗照:极具彝族特色的黑色缠头帕之下,是一张满脸褶皱的笑颜。阿木从小由外婆带大,久而久之,老人家口中常常说起的当地故事,便成了故乡对这个彝族青年最大的牵绊。

“冕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阿木抚了抚相片,“但是,在那么多小孩最爱听的战争故事里,外婆最喜欢讲的,还是红军的故事。你知道吗?这里可是‘万里长征’的诞生地哦!”

(农健/图)

红军布告提“长征”

“众所周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江西瑞金地区出发,由此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但其实,直到1935年5月红军进入四川大凉山之前,都还没有‘长征’一词。”在冕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的一张布告复制图前,解说员的一席话引起了参观者们的注意。

从20世纪30年代起(直到80年代),在国民党的语汇中,一直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诬称为“西窜”。

1934年,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败而被迫转移,最初的目标是和红二、六军团会合。

一直到1935年夏,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才出现“西征”一词。与此同时,陈云到达莫斯科,写了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章,用的也是“西征”的说法,并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巴黎创办的刊物,传到了中国。当红军入川之后,“长征”一词才正式提出。

“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征’一词,正是出现在1935年5月21日的冕宁城。此后,红军于1935年12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对‘长征’一词作全面的政治解释,说‘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是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从此,‘长征’一词进入史册。”解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