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社区营造,中国慈善超市谋变

中国近万家多以政府主导的慈善超市运营艰难,急需转变济困思路,发动社区居民参与。

责任编辑:吕宗恕

 

已有13年历史的中国慈善超市在全国各地开花,但叫好不叫座。(视觉中国/图)

中国近万家多以政府主导的慈善超市运营艰难,急需转变济困思路,发动社区居民参与。

坐落在热闹的菜市场附近,广州市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显得有些冷清,店外人来人往,店内与货架却空荡荡的。

“门庭冷落。”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研究员杨永娇说。2016年年初,杨永娇开始研究国内慈善超市运营机制,关注慈善超市近年在运营上存在的问题。半年后,这一研究被确定为民政部部级研究课题。

一个半小时里,住在光塔路的陈先生是店里唯一客人。他花了不到10分钟,用积分换了两袋米和一些日用品,“(积)分已经换完了。”陈先生表示,因为店内商品以米和食用油为主,没有太多选择,“谈不上有没有满足需求,我就每个月来一次,换点米而已。”

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于2003年7月建成开市,是广州市首个慈善捐助超市,由越秀区慈善会运营,区民政局分管。时隔13年,这家慈善超市仍然维持着最初的运营模式——接受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捐物,通过积分兑换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生活必需品。

自2003年第一家慈善超市开业以来,中国慈善超市总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2004年全国共有1842家,这个数字在2014年超过了10000家,到2015年小幅下滑至9654家。

困局:政府主导还是市场自主

慈善超市是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超市源于20世纪的美国,主要业务是接收、翻新、销售市民们捐赠的二手物品,再将销售所得用于为残疾人、失业者、孤儿、新移民等社会困难群体兴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等。

过去100年来,这种运营模式在欧美很受欢迎。美国最早的慈善超市“好意”由独立慈善组织运营,如今在全球已有近三千家零售商场、网站、捐赠中心及职业中心,发展成为世界级连锁企业。根据“好意”官网,2015年,“好意”慈善组织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近34亿美元,占总收入的43%,而来自政府的捐赠则约占总收入的19%。

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慈善超市在政府的推动下出现,作为政府扶贫和救助工作的补充,依托社会捐助站点,向所属区或街道单位困难居民发放物资。

以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为例,根据《广州市越秀区慈善捐助超市管理办法》规定,拥有越秀区户籍,持有“广州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广州市低收入困难家庭证”的困难群体即为慈善捐助超市的服务对象,领取积分后,可以在慈善超市内兑换所需商品。

从2003年到现在,越秀区慈善超市每年发放给困难群众的物品总值近100万元,其中10万是彩票公益金,87.5%来自企业和社会团体捐赠,个人捐赠仅占2.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bette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