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地标】抵达延安:一场“长征”的结束,另一场“长征”的开始

朱师傅每天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在这些红色景区,也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游客们问他关于延安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他说,延安人没有谁祖辈上跟长征红军没有关系。

责任编辑:苏永通 吕宗恕 实习生 曾纬

(南方周末资料图)

朱建国在延安开了八年旅游车。每年3月到11月,全国各地大量游客来延安参访,今年更是频繁,他几乎每天都要出车。

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周恩来旧居、凤凰山革命旧址……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延安市共有革命旧址445处。朱师傅每天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梭在这些红色景区,也不厌其烦地回答着游客们问他关于延安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他说,延安人没有谁祖辈上跟长征红军没有关系。

“快把咱亲人请进门”

“当地老百姓为抵达的红军做衣服、军鞋,提供粮食,可以说,老百姓为红军驻扎延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了近十年的馆长张建儒介绍,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吴起镇。此时,遭遇国民党的穷追不舍,直到在延河对面的红军赶来,和国民党军队展开一场激战,才割掉了这个“尾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介绍,红军抵达延安市吴起镇(现更名为“吴起县”)时,“还有些失望”。部队进入时,只看到当地十几户人家的窑洞,路上几乎碰不到老百姓。他们发现,在一孔窑洞门口挂着“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许多人才兴奋地欢呼“到家了!”

当年初冬,微寒料峭。事实上,红军进入陕甘根据地那天,并没有出现后来在舞台上、电影上看到的场景──群众举着红旗,敲着锣、打着鼓、扭着秧歌来欢迎红军的场面。相反,这个村子的老百姓看到的是一支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抬着许多担架的军队,误把“红”字听成了“奉”,以为是正在围剿红军的东北军,他们过去的名称是“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