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vs演化:“产业政策”之争启示录

林张二位经济学家都是具有强烈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经济学家,虽然他们在产业政策主张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尖锐对立,但无疑也存在广泛共识——相对价格信号系统在资源配置中具基础性作用;政府在保护产权、执行契约、仲裁纠纷,以及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戴志勇

11月9日下午,当下中国著名的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张维迎展开了一场可能被写入历史的辩论。(中国经济学人供图/图)

最近,中国发生了一场经济学争论——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位教授关于产业政策之争。本文主旨不在争论双方输赢,而是在学理上澄清双方争论的实质,以及阐释争论所引出议题对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启发意义。

林张二位经济学家都是具有强烈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经济学家,虽然他们在产业政策主张上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尖锐对立,但无疑也存在广泛共识——相对价格信号系统在资源配置中具基础性作用;政府在保护产权、执行契约、仲裁纠纷,以及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社会科学事实,还是自然科学事实?

早在1943年,哈耶克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社会科学的事实》,今天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社会科学事实”是什么?简言之,在社会科学中,事物是人们“认为”的事物。正如货币,若从眼睛看到的物质属性来进行定义,它只是一张纸。但货币之所以货币,是因为共同体里的所有人认为它是钱,它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和信用。

那么,对经济活动的对象如何定义?是从物质、技术意义上的客观角度定义,还是参照人类的意图?具体到当下比较优势和产业政策之争,又该如何进行判断?

在经济中,特定时空条件下,一个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一种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到底是一桩自然科学事实还是社会科学事实?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就像寻宝的游戏一样,秉持“自然科学事实”范式的经济学认为,那个“宝”一定躺在那里等待探索的人们去发现,暂时没有发现是搜寻努力不够,经过彻底细致的搜寻过程,“宝”是一定能找到的。这是一种工程技术类型的经济学思维,这种经济学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新古典范式-资源配置范式-最大化范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寻宝的经济学”。

基于这个背景,林毅夫教授假定特定时空条件下,存在一个客观可查证的、唯一的、根源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并且认为,这种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分析途径来发现,即比照人均收入高于自身100%-300%的经济体的优势产业。

而张维迎教授则认为市场是一个分散决策系统,发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需要通过试错,由企业家精神引导下的无数企业家个体行动来做出选择。企业家分散设计导致群体层级上的随机“变异”,紧随着非随机选择,由此留下一条产业变迁的演化轨迹。

经济系统是复杂的,理性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