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猎豹

我们在中国见到的距今最早的猎豹图像,来自四川三星堆。

责任编辑:朱又可

1991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新筑乡豁口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胡人与豹。(作者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2月9日《南方周末》)

在汉语里,有两种指向不同的文豹。

2012年夏天,我在曲阜孔林的绿荫围护下,跨过洙水桥,见到一道门,人们称之为“墓门”,有三门洞,石阶、碧瓦、朱门,不远处为享殿,那是祭孔时摆香坛的所在。门后是一条肃穆的甬道,古柏参天,铁枝虬起,足可让时光老去。石仪有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四对,为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刻立。这模样像金钱豹的动物,据说叫“文豹”,文豹性温顺善良,是最佳守墓者。文豹据说能腋下喷火,还能识别好人与坏人,温顺善良,它与甪端均为传说中的神兽。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乃是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用以守墓。文豹雕凿造型流畅,调皮而可爱,豹子似乎处在嬉戏中,在我多年的游历与访古踏探当中,尚未见过能与之相颉颃的。据说抚摸文豹可以消灾避难,但抚摸也是有礼仪的,尤其是在孔林,必须从文豹的牙齿开始着手,然后颈部、胸部,由上而下。文豹已经被无数双手摸得油亮,发出石头的红光。

“文豹”一词至迟自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到唐中亚“九姓胡”开始向朝廷进贡猎豹之后,方开始转化为猎豹之专称。(《新唐书》卷2214下《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48页)猎豹也被称作“驯豹”,点明了它速度之外的另外一个特征:容易豢养。

《山海经·海内西经》指出:“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意思是说,开明神兽的南面有种树鸟,长着六个脑袋;那里还有蛟龙、蝮蛇、长尾猿、豹子、鸟秩树,在水池四周环绕着树木而显得华美;那里还有诵鸟、鶽鸟、视肉怪兽等等。

蒙文通先生曾指出:&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