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坎坷“有机路”

有调查数据显示,多数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绩效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种植技术、经营经验等多方面的挑战。

责任编辑:吕宗恕 实习生 冯佳雯 林志伟

土壤是有机种植的关键。土质松软,有蚯蚓爬出,这样的好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刘怡仙/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日《南方周末》)

有调查数据显示,多数社区支持农业的经营绩效并不理想,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种植技术、经营经验等多方面的挑战。

2017年春节刚过,王鹏程与郭锐便在广州从化区流溪河上游的银林村,寻找合适做有机农场的土地。

王鹏程曾是一块面积达50亩的有机农场合伙人,按照自然农法耕种,也就是不使用农药化肥,也不使用牲畜粪便。

郭锐是银林村的返乡青年,他在村里开了四十余亩的银林生态农场。按照郭锐的说法,生态农场也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但会用动物粪便堆肥、配制生物农药。

他们都用社区支持农业的方式(简称CSA)进行经营,而消费者采用预购的方式与农场订下一年或者数月的农产品,这样消费者与农民共担风险,相互支持,促进城乡互助。

这样的经营方式始于2010年消费者的餐桌自救行动,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已有数年探索。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陈卫平统计,在2014年中国已有超过80个社区支持农业项目,这些社区支持农业已在一万两千余亩的农作物用地上按照健康生产原则开展农业生产,为一万多个市民家庭供应新鲜安全的农产品。

连续14年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在2017年仍聚焦这个领域。

2017年2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唐仁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公开解读。其中,唐仁健认为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CSA这一生态农业的新型经营方式值得观察和思考。

不会撒谎的土壤

郭锐是2009年回家经营农场的。回乡前曾在一家实验室从事食品添加剂研究,工资待遇还不错。只是基于小时候对生活环境的记忆,郭锐一直想做健康、安全的农产品生产,甚至一度在毕业后去了一家有机农场工作学习10个月。谁知农场倒闭,他辗转多份工作后才终于回乡创业。

他在村里租下四十余亩地,一面养殖生态土猪,一面种植有机蔬菜,门前还有一片鱼塘养鸭鹅。他负责种地配送,他的哥哥一家则在农场开农家乐饭馆,蔬菜猪肉都由农场直接供给。

2016年,郭锐的农场边上多了一片20平米的试验地,王鹏程打算用自然农法做种植试验,总结它们的生长规律。他经营2年的农场在这年夏季关闭,实验地是为农场的重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小珊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