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动自己的奶酪” —— 司法改革这四年

“有些领导确实是科班出身,当了领导就没有精力办案了。现在院领导进了员额就必须得办案,你不会办案就不要进。如果你没有精力办案、办不了案,就不要占着那个名额。”

责任编辑:刘斌

2015年2月2日,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开始受理案件,群众在等候接待。第一巡回法庭设在深圳,巡回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新华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有些领导确实是科班出身,当了领导就没有精力办案了。现在院领导进了员额就必须得办案,你不会办案就不要进。如果你没有精力办案、办不了案,就不要占着那个名额。”

“设巡回法庭,挂个牌子可能不难。但是怎么有效运行并不容易。”一位参与司法改革设计的人士透露,“它的复杂性和关键点可能不在制度设立的本身,而是在具体运行的过程中。”

“做增量容易,动存量就不容易,但是看准了就必须得改,坚持顶层设计,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不动摇,这些工作都是谁来做呢,就是靠中央政法委来统筹协调。”

2017年3月12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

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做完工作报告时,有在场人士统计出:整个报告共有53处提到“改革”。这位人士觉得,“反映出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正在不断深化”。

改革不只发生在法院系统,更是过去四年多来,整个中国司法系统最鲜明的关键词。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之后,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开始加速。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央政法委主抓司法体制改革的统筹协调和具体落实。根据中央政法委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确定的129项司法体制改革任务中,107项已出台改革意见,5项正完善配套方案,17项正研究制定改革方案。

在2017年1月举行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提出,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决战之年,已进入用立法固化改革成果的阶段,“中央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试点是成功的,实际效果是好的”。

“顶着法官的头衔不办案,是不合适的”

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司法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从含义上看,司法责任制就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全国人大代表、华侨大学地方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戴仲川自己就投身到了此次司改过程中,据《人民日报》报道,戴仲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推行员额制是实现责任制的必经之路。”

员额制注定是本轮改革中,最关键、推行也最困难的一项制度,按照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的话是:“敢于动自己的奶酪。”

有人算了一笔账,2014年全国办了大概1500万个案子,全国当年有19.88万个法官,平均下来每个法官一年才办七十多个案子,从数量上看并不多。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案件还是集中在少数法官头上,许多有法官头衔的院长庭长、行政干部等人员并不具体办案。

一些法官和检察官并不在一线办案,比如说有的是领导干部,他们的管理事务缠身,无暇办案。华东某省一个基层法院院长曾经透露,一年365天,他要参加260多个会议。

“还有的人过去是优秀的法官,但是当了官之后就不办案了。一般是底下人来办案,他来批案子,开庭也是底下人来弄,最后一个裁判文书他来签。”上述法院系统的人士说。

此外,在中国法检系统中,还存在原本是一线办案人员,由于本身其他能力较好,如笔头好,协调能力强,而被安排到法院、检察院的综合部门工作,这些人依然是法官或检察官。上述法院系统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一些法院比如说办公室、行政处、图书室都有很多法官。这些法官顶着法官的头衔不办案,这样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要进行员额制改革呢?就是要把最专业、最优秀的办案人员选拔到真正的法官和检察官的队伍中来。”一位政法系统的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有些领导确实是科班出身,当了领导就没有精力办案了。现在院领导进了员额就必须得办案,你不会办案就不要进。如果你没有精力办案、办不了案,就不要占着那个名额。”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柯珂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