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同班同学

遗憾的是,虽然在外文系第六级同学中,季羡林先生是最长寿的一个,晚年专文回忆了李长之、胡乔木、吴组缃等校友,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季羡林对他的同班同学的专门回忆。

责任编辑:刘小磊

1934年季羡林清华毕业时留影,图右为毕业证。(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2017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季羡林先生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属第六级(当时叫“1934级”,按现在的习惯说法,应该是“1934届”),1930年秋天入学,1934年夏天毕业。这一年,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什么最后选了清华,按季羡林的说法,“为了想留洋镀金,我把宝押在了清华上”;为什么要进西洋文学系(后改为外国语言文学系)?季羡林给出的理由是“外国教授多而驰誉学坛,天下学子趋之若鹜”。相信季羡林的同系同学都抱有同样的想法。

季羡林在《清华园日记》“引言”中说:“清华报考时不必填写哪一个系。录取后任你选择。觉得不妥,还可以再选。我选的是西洋文学系。”那么,有多少人入学后报考了外文系呢?按季羡林的同班同学王岷源1988年的回忆,“在1930年夏天和我一起考上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的仅有十九人,到了1934年毕业时就只有十八人,其中有两人还是中途插班过来的。”因此和季羡林同过班的同学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和他“同进同出”。如果王岷源为此提供了一种说法的话,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做一番考证。

按王岷源的说法,第六级刚入学分系就有19个人选外文系,这在当时的文学院是人数最多的了。到1934年夏天毕业时,文学院第六级(41人)的毕业生分系统计及比例如下:中国文学系(9人,21%)、外国语言文学系(18人,44%)、哲学系(4人,10%)、历史系(6人,15%)、社会学及人类学系(4人,10%),其中外文系绝对是第一大系。但与上一届也就是钱锺书所在的第五级相比,无论是人数还是比例都要有所逊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