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人”,还是要“为己”?

为确认自己的存在,人会用“为人”代替“为己”,因为人比己的时空范围要更远、更大。

责任编辑:蔡军剑 戴志勇 实习生 杨卓睿

 

(本文首发于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

与其感叹“时间去哪了”,不如珍惜每一刻的耳闻目见,提高体验的“浓度”。有了饱满的“为己”,也才能真正做到“为人”。

中国有一句被解读为“极端利己主义”的成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这句话源出于佛经,又与文化经典《论语》不谋而合。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是提倡“为己”的。这种“为己”相当于今人所谓追求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在自我意识被压抑的文化环境中才被曲解为“自私自利”。孔子反对的“为人”,也不是与人为善,而是在攀比、盲从和迷信中丧失了自己,亦如庄子所说的“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问题是:人既然都想求自己的幸福,为什么偏偏做不到“为己”?

何谓“为己”?任何生命个体都有自我维护的本能,但动植物不会把自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zero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