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三国也是一种成年礼

今天很多人对人生的态度,特别是谈论政治的方式,也还受到这类小说的影响。

责任编辑:李宏宇

《三国志》中的《倭人传》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日本的文献,对日本人影响很大,许多关于三国的游戏,都是日本人研发的。(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4月20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既然读“三国”等于成人礼 戴燕谈《〈三国志〉讲义》》)

对好多中国人来讲,阅读《三国演义》这一类讲史的小说,就等于在接受“成人礼”,接受一种成年的教育,从这里头去认识人、人际关系、社会、政治等。今天很多人对人生的态度,特别是谈论政治的方式,也还受到这类小说的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戴燕把《〈三国志〉讲义》写成了书。书的内容脱胎于戴燕为复旦大一新生开的一门《三国志》通识课。每期都有不同专业的大约一百名学生选修此课。戴燕为自己设定的最低目标是“不要讲得学生都跑光了”。她希望自己能够逃离开权谋、打仗、君臣父子、恩义情仇,讲出一个不一样的“三国”。

传统“三国”历史叙事中一带而过的人物,往往会成为戴燕专门的一讲。曹操的夫人卞氏就是一例。卞氏本是倡女(歌舞艺人),却可以在董卓威逼利诱的危难之时,拦住曹操要四散的部下,在儿子曹丕被立为太子之后,也并没有喜形于色,忘乎所以。曹操称赞她“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曹操杀死杨修后,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了一封信,讲“不得不”的理由。夫唱妇随,卞氏给杨彪的夫人写了一封信,动之以情。

华佗也是一例。戴燕分析了他的医案,发现这位神医的治愈率其实只有百分之五十,三国时期人们对于生命、疾病和医术,有比今天更达观的态度。

时间的线索在《〈三国志〉讲义》中极为灵活;史料之外,理解力和想象力常起到勾连的作用。写魏明帝一章,戴燕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魏明帝时代是曹魏的鼎盛时期,什么都好,蜀、吴简直都不在话下。可是这个黄金年代很快就过去了。魏明帝的爷爷曹操活了66岁,他爸爸曹丕活了40岁,他才活了36岁,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夭折。这个人的内心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死以后,司马氏的力量越来越大。文学上面,阮籍、嵇康特别是阮籍那种隐晦的诗风也取代了建安时代明朗的风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带着这些问题,戴燕把魏明帝曹叡的材料和他母亲甄氏的材料、何晏赞美魏明帝的《景福宫赋》对读,试图分析曹叡的心理创伤。

《〈三国志〉讲义》里似乎没有作者的态度,但写谁不写谁,怎样写,已是剪裁。曹操和诸葛亮跟惯常印象就不大一样。诸葛亮,有担当也有局限,并不一味是千古完人。曹操有权谋一面,同时也是心胸开阔的文艺青年,“虽在军旅,手不释卷”,与文人写诗唱和,开创“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的建安一派。

《三国志》水平究竟高不高?

南方周末:书的前言部分交代了陈寿的历史观:他认为汉魏晋之际的更替是“天经地纬,理有大归”,这跟过去“汉贼不两立”的讲法很不一样。

戴燕:对陈寿写魏蜀吴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