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真品很值钱,但又“流拍”了 文玩“假拍卖”

拍卖会场内的许多买家,不过是拍卖公司找来的“群众演员”。

责任编辑:李宏宇 苏永通

相比曾经以买家为诈骗对象的“文物”鉴定、拍卖骗局,新兴的诈骗公司将目标对准“对藏品鉴定没什么基础知识、又急需出手藏品换钱”的卖家。图为上海警方捣毁一个以古玩造假诈骗钱财的团伙。(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5月25日《南方周末》)

拍卖会场内的许多买家,不过是拍卖公司找来的“群众演员”——参观拍前展览的“托儿”,每人每次550港币,在拍卖会场假扮买家举牌竞拍的“托儿”,每人每次750港币;西方面孔的“洋托儿”,每人每次2700港币。

大部分受骗者并不了解:藏品如果拿到正规的拍卖企业,若鉴定人员回复“愿意出手拍卖吗”,就意味着藏品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若鉴定人员对东西不看好,一般会回:“好是蛮好的,自己留着玩玩吧”。

“我现在就是上厕所,都不敢朝着东边的方向了。简直是吃人的地方。”身在成都的四川乐山人谢永洪恨屋及乌,咬牙切齿地从手机那边敲来这句话。

过去一年半,因为把收藏品委托给上海的几家拍卖公司,谢永洪一共损失了人民币5.4万元。其中,骗走他3万元的嘉玺拍卖公司,已于2016年3月17日被公安机关查处。另外两家拍卖公司分别退还了1.4万和6000元。付给上海金堂拍卖公司的4000元委托费,如今成了谢永洪最关心的事。

为了索赔,谢永洪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维权群。群里39名实名成员,入群时都经过了严密的身份核查:必须提供各种材料并出示自己与身份证的合影,以证明是这家拍卖企业“骗局”的受害者。这39人,与金堂公司产生纠纷的金额共计50.9万元,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位成员,支付了6万元人民币。

过去在文玩收藏市场,藏品鉴定骗局、拍卖骗局主要是骗买家;最近两三年,在全国收藏市场,以卖家为目标的新型收藏诈骗越来越普遍。

新的诈骗方式将目标锁定在“对藏品鉴定没有什么基础知识、又急需出手藏品换钱”的人。受害者遍布各地,远至新疆喀什、四川阿坝、青海玉树、贵州老区,甚至台湾地区、日本。内蒙古的一位受害者,变卖掉了子女的婚房;阜阳的一位受害者,借高利贷8万元……

那个公司被查封了你不知道?

2015年,股票大跌,谢永洪急需用钱补窟窿,他想起了自己的那几件“传家宝”。他先是把其中一件传家宝——他外婆的陪嫁,一对民国初年的花鸟盖罐——的照片发给四川一家正规拍卖公司,得到回复:“东西是真的,但是太普通。”谢永洪不死心,又把照片上传到“国宝网”。此后,他每天能接到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鉴定、拍卖企业的电话。凭着图片,这些企业为谢永洪的藏品估价四五十万到五六百万不等,并邀请谢永洪到他们公司现场确认。“去看看吧。”抱着这样的心情,2015年11月,谢永洪飞往上海。

出发前,谢永洪极尽小心地做了筛选。一家名为“东方宝利”的公司曾与他电话联系,他发现对方并没有相关拍卖资质,于是没再理会。谁知对方反而打电话来,把他骂了一顿。

在上海5天,谢永洪每天坐着地铁满城跑,走访了大约20家企业。那些公司大多开在距离地铁口不远的地段,晚上可以营业到9点钟。每家公司的业务员,态度都很相似:先是盛赞谢永洪的藏品为真、很值钱,进而就向他收取展览、鉴定、图录、出关或服务等名目的费用。带着“花一点小钱,大钱就来了”的想法,在综合考虑能否套现和是否正规后,谢永洪和三家公司签了合同。其中3万元,付给了当时具有《文物拍卖许可证》的上海嘉玺拍卖有限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