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古珍”再展国家软实力 ——国酒茅台重返东南亚市场广受认同

这是一条被遗忘的“南丝绸之路”。

它东起巴蜀,经贵州、云南,西出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直至南亚、中亚和西亚,其商品也不止于公认的瓷器与丝绸,这条“藏羌彝走廊”上,至今仍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一坛“枸酱”酒,开启千年交往史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张骞在西域看到经印度而输入的四川蜀布、邛竹杖以及美酒等中国商品时,他颇为惊讶。归朝后,张骞声情并茂地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并推断说:“身毒”(印度河流域古国名)在四川与大夏之间,与蜀地相距不远,其间应有道路可通。

直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派遣鄱阳令唐蒙从中原下江南,经豫章(南昌)到达南越地区。席间,南越王用“枸酱”酒款待他,称美酒来自川黔之地。唐蒙归朝时又是一番上奏,他便被急欲开疆拓土的汉武大帝任命为郎中将,负责打通川黔之路。

正是一坛“枸酱”酒,开启了古代“西南夷”大开发的序幕。

那时,开路的难度极高。工匠们遇到巨石挡道,只好砍柴围烧,再以水激裂。如今,“藏羌彝走廊”遗迹难寻,史书上的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但在留下“夜郎自大”“唐蒙通夜郎”等历史典故的同时,也产生一个千古谜团——唐蒙进入川黔的“牂牁道”究竟在哪里?

“唐蒙当年从赤水河上岸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今仁怀市茅台镇西北边一个叫‘草帘溪’的地方。”贵州仁怀地方史学家刘一鸣先生猜测说。

有汉以来,“羌藏彝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在较低水平,酒的消费自然是一种奢侈并令人兴奋的享受。迄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羌人、彝族人依旧保留着家庭酿酒的传统。作为融歌、舞、诗于一体的文化活动,羌族妮莎诗经自诞生以来则一直以酒水滋灌其中,《白酒父母》《夜宵说唱》《浓香的酒》皆以酒为主题。

一条赤水河,百家酿酒坊。透过山间云雾,茅台集团的酒库群依山而建、虎踞青山,而山下正是红军曾经“四渡”的赤水河。多年来,凭借着不可复制的地理、气候、环境等优势,茅台集团将“活化石”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酿造出“国色天香”的美酒,它们正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海外市场。

“政策沟通的基础是软实力”

作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茅台酒自然是“皇帝女”不愁嫁。但“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等政策于2012年相继出台后,整个高端白酒行业一时风雨飘摇。在此背景下,茅台集团开始加快“国际化”步伐。

“茅台在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一直以来,因为产量限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绝对不存在生产力和产品过剩的情况。”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提出,要令茅台酒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量达到10%。

突破饮食习惯和饮酒文化的差异,让世界爱上中国白酒至关重要。袁仁国进一步介绍,“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来说,如果在海外市场没有相当的占有率,说不过去;海外市场知名度的提升,对拉动和稳定国内市场,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海外市场的深耕,会给整个企业治理机制的改进,带来重要的引领作用。”

对于中央“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茅台集团深度参与其中。当前,茅台酒已进入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沿线销量占比达到全球总销量的18.91%,其中东盟国家占沿线国家的71.11%。

这正是历史的回归。千百年前,来自川黔之地的美酒以及酿酒技术,沿着“五尺道”“牂牁道”和“石门道”向东南亚等地区扩散;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则用茅台大宴国际友人,打破新中国的外交僵局,在东南亚掀起一股“茅台热”“中国热”。那一年,茅台酒也开始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注册销售。

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种风格迥异的美酒背后,都镌刻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记忆。这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情感认同,也成为茅台集团拓宽海外市场的“情感牌”。

“中国企业、中国品牌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利益认同、文化认同和品牌认同,还需要更好的政策沟通。”茅台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保芳认为,政策沟通的基础是国家软实力,要赢得当地民众的欢迎,不仅要综合考虑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还要加大在所在国的国家传播、品牌传播力度,并加大公益类的投入。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