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尊崇的小区里并没有外国邻居 纪录片《梦想帝国》中的“白猴子”兴衰记

2011年和2012年,中国两年的水泥产量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

责任编辑:李宏宇 朱晓佳 实习生 陈瑞迪 来雨桐

“白猴子”们扮演的御林军、变装皇后和看房客混搭,这在博伦斯坦看来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场景,对中国商人们却意味着“国际化、富裕而美好”的未来。(剧组供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白猴子”们所参加的表演,其实是中国重大变化浪潮的一部分。2011年和2012年,中国两年的水泥产量超过了美国整个20世纪。

美国人大卫·博伦斯坦(David Borenstein)当过几年“白猴子”。他把这段经历拍成了纪录片《梦想帝国》。

漂在成都的西方人,很早就拿“白猴子(white monkey)”这个词互相调侃:“哎,我今天做了‘白猴子’演出。”“你今天做啥‘白猴子’了?”“白猴子”是在中国各种商业活动上走穴的西方人,这些业余演员的“角色”千奇百怪:新楼盘里的洋“保安”,远道而来的“著名歌手”,为商户开张助兴的外国“超模”……

博伦斯坦1988年生人,本科在佛罗里达大学念政治哲学,又学习汉语和印尼语。2009年,他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搬来成都研究政治学和城市化,22岁到26岁都待在成都。他有个中文昵称“小博”,与本地文艺青年相谈甚欢,偶尔自嘲为“混在中国的傻B”。

2011年,小博在成都九眼桥遇到名叫雅娜的经纪人,他的“白猴子”生涯就此开始。演出时,他往往化身为“大卫·博伦齐奥”,是个“著名黑管乐手”。他也开始拍摄雅娜的故事,直到2014年。雅娜来自新疆,念过大学,比博伦斯坦大四个月,和重庆人吉米合伙开了一家经纪公司。雅娜的工作劲头很足,总是直白地提示客户:“用老外,感觉档次就不一样了。”

纪录片的故事开始于2012年。广场舞配乐迷离,舞者神情专注,雅娜独自走过人群,草草吃过夜宵,接到吉米的电话后赶去一家酒吧,那里有几个合乎标准的外国人。

“这个漂亮,身材可以。”稍晚,雅娜把新储备的“白猴子”记录到本子上。在酒吧、街头找到合乎标准的外国人,她会搭讪、照相,留联系方式。她希望对方有些文艺天分,能歌善舞,一个男人却用中文回答:“我能调很多酒……”

2017年6月14日,小博在成都为五十多位“白猴子”放映了他的纪录片。德国人博多告诉他,这个词是自己在2004年发明的。他做了十多年“白猴子”,曾和小博在 “热超波”乐队共事。现在,他成了“大牌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