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噬人”的地下兵城

五百年前的宁夏明长城。

责任编辑:杨嘉敏

(本文首发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洞外的鞑靼人披着雪花,久等未见动静,他们扯起喉咙喊了半天,山塬寂寥,回应他们的,是山顶飘出的炊烟——那是明军在“吃”掉敌人后在生火做饭。这不是今天林林总总戏说历史剧虚构出来的场景,这是五百年前发生在宁夏明长城脚下的寻常一幕。吊诡的是,当时的边民却能化干戈为玉帛。

“兵者,诡道也。”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地道战》,讲的是华北平原的游击队员利用神秘地道,把日本鬼子打得抱头乱窜,伤亡惨重。宁夏的明代藏兵洞,与地道比起来更出神入化。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水洞沟的藏兵洞,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之一。作为明长城和红山堡的辅助军事堡垒,这些功能完备、设施诡秘的地下兵城,曾在防御鞑靼人、瓦剌人(明时分属蒙古东西部族)的袭扰中,起到稳定西北边境的重要作用。

在长城防御体系中,有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至今只有灵武水洞沟遗址。(南方周末资料图/图)

前不久,我来到水洞沟采风。这里地处黄河东岸,东靠盐池县,南接同心县、吴忠市,西滨黄河与永宁县相望,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明代时,因与北方游牧民族在地理上的“亲密接触”,水洞沟的军事战略位置显而易见。

水洞沟旁有清水河,在灵武市的西端汇入黄河。(李贵平/图)

陷阱密布  步步惊心

放眼望去,谷深峡陡,群峰对峙。虽经风沙持续不断的侵蚀,但那些能傲然矗立、经年不倒的土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土林之上,隐约可见一段杂草丛生的明长城遗迹。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旷野寂寥,茅草摇曳,站在长城遗址上,思绪越过岁月的风尘,那金戈铁马的杀伐声仍声声在耳。眼前,长年的雨水把明长城冲出一条条沟壑,沟壑倒塌后形成了一道道缺口,它们以令人窒息的苍凉阐述一种残缺之美。

长城脚下开阔地带曾经是野战厮杀之地。(李贵平/图)

藏兵洞和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峡谷。峡谷尽头,就是曾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城堡红山堡。

水洞沟峡谷,据说当年要深邃得多。(李贵平/图)

灵武红山堡,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的连绵山峦一片鲜红,故名“红山”。红山堡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主持修筑,距今五百多年。

秦纮(1426年-1505年),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鞑靼、瓦剌铁骑侵入花马池,在孔霸沟大败明军,直抵平凉,西北震动。明孝宗起任76岁高龄的秦纮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秦纮以固原为中心,修筑三边城堡14000余所,垣垛6000多里,使西北边务大为整饬。《明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ee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