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也要讲方法, 否则小心“逆火”

在辟谣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使用合适的手段,可能会重复本来影响力不大的谣言,帮助谣言进一步传播,使辟谣工作遭遇“逆火”。

责任编辑:何海宁

(视觉中国/图)

“逆火效应”来自于英文“Back fire”,最早是内燃机术语,引申意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在辟谣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使用合适的手段,可能会重复本来影响力不大的谣言,帮助谣言进一步传播,使辟谣工作遭遇“逆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绝大多数的网民已经有了基本的媒介素养,能够识别基本的谣言。“吃草莓致癌”这条谣言就是由网民进行举报、搜索、查证,辟谣平台随后向官方部门求证并公开发布结果。用这种“众帮”模式进行辟谣,谣言将无处藏身。

撕不断的塑料紫菜,嚼不烂的棉花肉松,喝了等于慢性自杀的凉白开……在这个越来越多人重视食品安全健康的时代,食品相关的新型谣言也像病毒一般变异,越来越新颖刁钻。

为什么谣言传播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主流媒体作为辟谣工作主力军,会不会不知不觉中助长谣言的传播?面对越来越新颖的谣言传播方式,各方应该如何有效应对?

2017年7月22日,第三届“食药安全新闻传播与谣言治理”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互联网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Golradir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