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意外火爆背后:我们怎么去关爱“慰安妇”

拍摄组和“慰安妇”幸存者们的关系就这么相处出来了,不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而是晚辈与奶奶的关系。

责任编辑:刘斌 何海宁

2017年8月16日,湖北武汉,导演郭柯现身武汉百丽宫影城宣传“慰安妇”题材记录电影《二十二》。(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原标题为《“我们怎么去关爱‘慰安妇’” ,<二十二>意外火爆背后》)

拍摄组和“慰安妇”幸存者们的关系就这么相处出来了,不是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而是晚辈与奶奶的关系。因为有敬意,所以有顾忌。老人们说多少,他们就拍多少。老人们不愿意回忆被日军抓走后的细节,那就不问了,不拍了。

看过《二十二》的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现在还能为老人们做什么?我们怎么去关爱“慰安妇”幸存者?“物质生活上基本能够满足了,更多还是从内心尊重她们。”苏智良的建议听起来有些无奈,“可以给老人写写信吧”。

2017年8月19日晚上7点,中国幸存“慰安妇”生活现状纪录电影《二十二》的票房突破了1亿元,成为内地首部票房破亿的纪录片。

上映之前,对于这部投入成本仅300万元的“冷门”题材纪录片,没有人预计到市场会买账。如果没有“慰安妇”这个标签,《二十二》里记录的只是一群耄耋之年的老人最日常的生活,她们在家门口发呆,在炕上吃药,喂猫、晒太阳,和普通老奶奶的生活没有什么不一样。

“我不想讲曾经人们如何死去,我只想聊聊后来人们是怎么活下来的。”纪录片导演郭柯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本来打算,将收益全部捐赠给支持影片拍摄的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当时想的是能把成本拿回来,再有个二三十万就差不多了。现在看来,数目会超出很多很多”。

《二十二》的意外走红掀起一波对“慰安妇”议题的关注高潮。众声喧哗中,研究“慰安妇”问题、援助“慰安妇”幸存者20年的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既欣慰,又失落。

在苏智良看来,如果在十年前,全国确认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还有一百多位。十年间她们纷纷逝去,如今只剩下14位老人活在人世(《二十二》里面拍摄的只剩下8个,但电影开拍后又发现了6个,编者注),“这样一个高潮来得晚了一点”。

开拍

“只有一种拍法,就是平淡记录。”

《二十二》是以电影开拍时活着的“慰安妇”幸存者的数量命名的。影片拍摄过程中,郭柯一直在做减法:克制表达、消解情绪、平衡功利心。但郭柯承认,最开始将镜头对准“慰安妇”幸存者是有功利心的。

2012年,做了十年副导演的郭柯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和她中日混血儿子罗善学的故事。这则新闻对他触动很大,“慰安妇”幸存者群体有社会探讨价值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