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美学革命,因杂器而起

近几年,由于不少日本制造颜色寡淡,线条简洁,气息冷感,于是“性冷淡”也成为日式美学的又一标签。无论是 “无印良品”、“优衣库”等风靡全球的品牌,还是光之教堂、东京国立美术馆等现代建筑,设计均简单利落,给予人低调朴实之感。

责任编辑:吴悠

明明是简单不过的纸张构造,手帐却要考量到许多细枝末节。(资料图/图)

谈及日本设计,不少人会马上抛出“朴素”、“极简”、“纯粹”等关键词。近几年,由于不少日本制造颜色寡淡,线条简洁,气息冷感,于是“性冷淡”也成为日式美学的又一标签。无论是 “无印良品”、“优衣库”等风靡全球的品牌,还是光之教堂、东京国立美术馆等现代建筑,设计均简单利落,给予人低调朴实之感。

然而,日本的整体美学氛围绝非仅仅体现于二三事物之上。一梁一木、一桌一椅、锅碗瓢盆,无不直指返璞归真,关注本质的设计哲学。正是最为人所熟悉的无名杂器,营造出闲适自由的氛围,构建了日本社会简约、自然的整体美学风格。

缘起生活

在日语当中,杂器,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的道具和器物。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即生活用品。杂器不为艺术而生,其宗旨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家具、灯具、厨具、文具等都属杂器;农具、狩猎工具、捕鱼工具、纺织工具等生产用具也在杂器之列;此外,成年礼、婚礼、葬礼等种种仪式相关用品,也能算入杂器范畴。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玩具,以及与信仰直接相关的物件,大部分物品都可称作杂器。

古时候,人们主要通过狩猎、捕鱼、开山、垦荒等生产活动维持生计。他们生活贫苦,且往往只在固定范围内活动,因此多“因地施材”,利用大自然中随手可得的材料,如木头、麻草、泥土、石头等制作器具。

竹条和稻草在人们灵巧的手下跃动,被编织成利于承重的篮子或背篓,表面遍布几何图形构造,精细耐用;泥土被拿捏成厚度适中的碗碟状坯体,在窑中烧制时沾上柴火的灰烬,碰撞出微妙的颜色;雁皮、三桠等融于水后,经过摊薄、晾晒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邵小乔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