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处可控状态——专访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马宁

“在全国尤其是西南掀起的环保风暴,在这次地震中,为我们降低了环境风险。”这次地震之后,地震带涉及的重大项目将重新评估。

责任编辑:赵凌 实习生 王霞

■截至目前,震区环境质量没有异常,饮用水源较安全,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
■全部两千多枚民用放射源的排查工作已经完成
■震区目前的环境风险重点是医疗废物处理




汶川地震后,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受灾面积上,饮用水源、化工带、放射源的环境安全问题,悬在所有人心头。

四川是中国民用放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量的1/10。震区处在三条大江的上游,其中包括长江的一级支流,直接影响到成都市的饮用水源。重灾区成都-绵阳-德阳一线,正是四川盆地的化工走廊。

地震发生不久,周生贤亲赴四川。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后,这位临危受命的环保部长,曾亲眼看到人口仅为成都一半的哈尔滨因水源污染而造成的全城恐慌。

作为“地方队”的各级环保部门此次受损严重。于是,一年半前成立的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以“国家队”的身份顶上前线,应对震后巨大的环境风险评估。

6月1日,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国环保部西南督查中心主任马宁。

饮用水、化工带和放射源确认安全

民用放射源主要存在于医院(用于放射性治疗)、水泥厂(用于测算料位)、实验室等场所。以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情况为例,105枚民用放射源中,55枚属于绵阳市肿瘤医院和第三人民医院。

每个源都存放于密封铅罐中,剂量比较低,如果不超标,直接拿在手上也是安全的。超标情况下需要一定的防护。其危险性主要在于:外部的罐体含铅,如果流失可能被卖到废旧物品加工厂,由此进入民用直接接触,危害健康。

在震区,对全部两千多枚民用放射源的排查工作已经完成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