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好故事的聪明人

张悦兴冲冲地把前下属的一篇人物特稿推荐给同事读,推荐完又赞了一嘴。

张悦兴冲冲地把前下属的一篇人物特稿推荐给同事读,推荐完又赞了一嘴。

但辛雯说:这篇文章我看了一半,说实话不喜欢。

这不是她第一次怼张悦了,有时候怼衣着,有时候怼业务,有时候怼做事方式。张悦不介意。张悦是辛雯现在的老板,Figure视频的创始人。在此之前,他是《人物》杂志的出版人及主编,开头力推的那篇稿子正来自《人物》。

《人物》杂志和张悦是彼此生命里的转折点。

张悦

1

2012年,《人物》杂志改版,中国新闻界的两位知名记者联手搭档完成了对这本老牌杂志的市场化改造,李海鹏任主编,张悦是执行主编,自此这本新闻杂志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价值观。这句话是张悦提的,它来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也是张悦在大学哲学课堂上听进去的第一句话——对,他毕业于哲学系,他喜欢观察人,然后分析他们。

甫一改版,32岁的《人物》就在2012年年底被《新周刊》评为年度新锐杂志。更多人开始研究这本杂志,以及它的特稿写法——从叙事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和叙事技巧入手,试图总结归纳人物特稿的叙事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主任方毅华认为,它是“人物类特稿研究的绝佳范本”,她亦承认,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人物》赢得了受众和市场的高度认可。——改版2年后,《人物》杂志达到盈亏平衡点,不再亏钱。张悦在卷首语里以预估的方式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该消息。

盈利的转机来自杂志2012年底新开辟的短视频业务。当时张悦并没有判断出“纸媒崩塌”的趋势,但他意识到“杂志的性价比更低了”,与杂志人付出的努力和成本相比,读者的重视程度、广告市场的反馈低于预期。他与李海鹏聊起此事时,海鹏亦有同感,做杂志越来越累了。

2012年冬天,张悦开始做人物短视频——他隐隐感觉到把全部精力投在纸质刊物上,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同年,优酷土豆合并;年底时,优酷为移动端访问提供自动适应播放页,视频媒体刚开始探索移动互联网。

《人物》杂志做短视频的优势显而易见:有人物、有故事、有话题。记者采访的时候,视频团队的机器就架在旁边。“第一期视频的传播量已经是杂志发行量的几十倍了。”随时波动的流量显然比沉稳的发行量更让人兴奋,张悦和他的团队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做新媒体。第一年,人物短视频实现盈利。

此时,一条、二更尚未出现,包括微信小视频。

从产品形态上看,“人物视频”很有机会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产品,在10万+还算新鲜的年代,《人物》微信公号的图文和视频就有过数条百万+的爆款;一支人物定制视频的价格是7位数;视频产品每年可以为集团带来数百万盈利。

金子发光了。成为一个现象还会远吗?

张悦想花5000块在广点通上试水推广“人物视频”。广点通是腾讯的广告精准投放平台,能帮助人物视频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粉丝关注。张悦要测算这个成本到底有多低。

由于这笔费用与杂志制作无关,属于新产品的推广费用,张悦必须向老板提出申请。除了杂志出版人和主编身份,张悦当时还是杂志所属媒体集团的高级副总裁。为了这5000块,他在2个礼拜里跟老板聊了4次,终于拿到了这笔钱。

过去几年里张悦和资方互相成就,但再开明的资方仍旧身处在行业困局中,经过此事,张悦对于体制和资方的双重束缚下的传统媒体转型,不抱希望了。

这件事、包括离开《人物》后的短暂合伙创业经历,愈发让张悦明确一件事:要做话事人、要做一件自己完全能主导的事情。

2015年,在完成杂志的35周年特刊、阿里巴巴入股集团后,自认为已经完成对这本杂志所有道义责任的张悦裸辞,离开《人物》杂志,他一手创办的视频团队亦陆续出走,不少人去了时尚媒体。言及此,语速飞快的张悦顿了顿,低头按灭烟头,“确实没有办法,我已尽了最大努力了。”

离开《人物》后再创业,张悦身上和身边依然留有这份杂志很重的痕迹

张悦预测,未来的《人物》杂志会以奢侈品的形式存在,依旧是20余人的团队,用媒体人的传统手艺创造价值,但人物视频会是200余人的团队,“这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唯一机会”。

辛雯曾两次就职于传统媒体人转型的公司,张悦是她的第三个“转型老板”,她评价张悦是个“相当开放的传统媒体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